•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10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文献标题: Determination of the Zak phase of one-dimensional diffractive systems with inversion symmetry via radiation in Fourier space 通过傅里叶空间辐射的反演对称性确定一维衍射系统的Zak相位


研究内容:本文提出通过傅里叶空间的辐射反演对称性确定一维光学系统Zak相位的方法。专注于具有反演对称性的一维衍射系统,如等离激元光子晶体,其能带的拓扑性取决于Zak相位。通过时域耦合模理论,系统分析布里渊区中的Γ点与Χ点,明确不同的场对称性对应不同的Zak相位。并且通过FDTD仿真与K空间成像的角分辨光谱验证其理论模型,成功实现远场条件下的Zak相位判定。最后,通过拼接拓扑平庸态与非平庸态的等离激元光子晶体,成功观测到拓扑保护的边界态—Jackiw–Rebbi态,进一步验证了拓扑相变的存在。创新点:一是将傅里叶空间辐射信息与Bloch波的场对称性联系起来,实现了无需追踪Bloch波函数即可判定Zak相位的实验路径。二是推导了系统在Γ点与X点的耦合与辐射通道关系,揭示了准连续域束缚态与奇偶镜像衍射对之间的拓扑对应。三是通利用等离激元光子晶体的角分辨反射光谱测量,实验上验证了Zak相位的远场可观测性,并成功在不同拓扑相结构间形成拓扑保护的局域态。结论: 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傅里叶空间辐射测定Zak相位的简便方法,其不仅简化了拓扑相位测量流程,也在拓扑光子学中建立了“从远场辐射确定拓扑不变量”的新范式。启发:未来研究可将此方法扩展至二维光子晶体、三维光子晶体,实现更高维的拓扑相位可视化测量;或结合有源增益介质,探索拓扑激光器与稳态光场传输器件。



文献来源: Physical Review B, 108, 035403 (2023) 作者:C. Liu, H. R. Wang, H. C. Ong



报告人:赵健


文献标题: Single pixel imaging based on large capacity spatial multiplexing metasurface 基于大容量空间复用超表面的单像素成像


背景:单像素成像因其在弱光、红外及非可见波段的高灵敏检测能力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单像素成系统常依赖数字微镜器件(DMD)或液晶空间光调制器(SLM)生成多掩码图案,受限于像素尺寸大、响应带宽窄和光谱利用率低,难以同时实现高分辨率与宽带响应。创新思路: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大容量空间复用超表面的新型单像素成像方案,通过在4f系统中移动作为掩膜的超表面,在不更换器件的情况下产生大量不同空间编码模式,从而显著提升系统的信息容量与采样效率。实验验证:在算法层面,作者结合压缩感重建与 迭代总误差补方法,既能在低采样比下保持较高图像质量,又能有效抑制光强波动与掩膜误差。实验上,系统在可见光波段实现了分辨率靶的高质量重建,空间分辨率达到约2.19 μm,验证了所提方案的高分辨与高稳定性能。结果表明,利用超表面位移实现的空间多模态调制在光场信息采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启发:超表面仅作为静态器件,而可通过位移、调控或编程成为新型光场编码平台。这一思想为构建紧凑、可扩展、甚至可编程的光谱与偏振成像系统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也为实现“全光学压缩感知”开辟了可能。

文献来源:Nanophotonics, vol. 11, no. 13, 2022, pp. 3071-3080. 作者:Yan, Jingxiao, Wang, Yongtian, Liu, Yin, Wei, Qunshuo, Zhang, Xue, Li, Xin and Huang, Lingling.



报告人:喻志翔

文章标题:Highly efficient linearly polarized LED via surface plasmon integrated with Ag nanocone《通过集成银纳米锥的表面等离子体实现的高效线偏振发光二极管》


文章概述:线偏振发光二极管在一系列先进光电子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采用兼具表面等离激元-量子阱耦合和偏振选择双重功能的单层金属光栅方案,为高性能LP-LED的研发提供了可能。本文提出一种集成双协同超表面的氮化镓基蓝光发光二极管-银纳米锥超表面用于提升效率,铝纳米光栅用于偏振选择发射。这种具备协同功能的双结构设计,解决了偏振选择与SP-QW耦合之间的权衡问题;同时,Ag超表面的引入缓解了低发光效率与差电气性能的矛盾。所制备的LP-LED实现了高效偏振发射,在±60范围内的平均偏振消光比达到23.2 dB,相较于传统银反射镜设计,发光效率提升2.5倍,偏振消光比提升1.24倍。文章的研究内容: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集成Ag纳米锥超表面与Al 纳米光栅的氮化镓基蓝光LP-LED。通过双超表面的协同作用,独立调控表面等离激元激发与偏振选择过程:Ag纳米锥超表面实现高效SP-QW耦合与能量回收,Al纳米光栅实现偏振选择发射。文章的实验原理:器件在发光发射侧集成Al纳米光栅-偏振选择层,另一侧集成Ag纳米锥超表面-SP增益层。通过两层结构的功能分工,分别解决偏振选择与SP-QW耦合的冲突、低效率与差电气性能的矛盾。文章的结论:所设计的集成Ag纳米锥超表面与Al纳米光栅的 LP-LED,成功解决了传统LP-LED中偏振选择、SP-QW耦合与电气性能之间的权衡问题。器件性能显著提升:在±60°发射范围内,平均偏振消光比达 23.2 dB,发光效率提升2.5倍,ER 提升1.24倍,且维持良好的电气性能。文章的优点:①首次将Ag纳米锥超表面与Al纳米光栅集成,实现SP激发与偏振选择的独立调控,突破传统单层金属光栅的功能冲突限制。②利用Ag纳米锥尖端高态密度的强局域电场效应,使SP-QW耦合距离突破传统SP穿透深度42nm限制,达到100nm,同时避免载流子猝灭对电气性能的破坏。③通过Ag 纳米锥超表面的布拉格散射动量补偿,实现被困SPP模式的解耦与能量回收,进一步提升TM模发射效率,形成激子-SP耦合-透射与SPP解耦-透射的双重增强通道。



文献来源:Appl. Phys. Lett. 127, 073301 (2025) 文章作者:XuzhengWang, ZhenhuanTian, ShuhengPei. et al.



报告人:丁玺铮

文献标题:Programmable on-chip nonlinear photonics 可编程片上非线性光子学


非线性光学在众多光子学技术中占据核心地位,既覆盖经典光子技术领域,也涉及量子光子技术领域,是支撑相关技术发展的关键基础。但是,传统非线性光学器件存在显著局限:其功能通常在设计阶段就已确定,并在制造过程中就被固定下来,这种本身的不灵活性使得现有的非线性光学无法满足器件功能动态调整的需求。研究内容:本论文聚焦片上可编程非线性光子学,开发了一种二维可编程χ⁽²⁾非线性分布的光波导器件,该波导从上而下是20nmITO透明电极、7.5μm硅富氮化硅光电导层、2.05μmSiN波导芯层与SiO₂包层(上下1μm厚)、还有最后的导电Si衬底。原理是通过光电导层+空间光图案编程实现偏置电场(E_bias)的大规模并行控制,当光照到SRN层时,有光照区域会导电并让偏置电场穿透到SiN波导层,然后通过χ⁽²⁾(x,z)=3χ⁽³⁾E_bias(x,z)诱导出与光图案对应的二维χ⁽²⁾非线性分布,最终通过调控准相位匹配光栅结构实现非线性功能编程。1、光谱工程:用超短脉冲激光,通过编程不同准相位匹配光栅实现光谱调控,那么单周期光栅会产生窄带SH峰,多周期叠加光栅产生多波长SH峰。2、空间工程:用固定高斯空间分布的脉冲激光,通过编程χ⁽²⁾(x,z)的横向结构,就能调控SH光的空间轮廓。3、光谱空间工程:通过二维全可编程χ⁽²⁾(x,z),实现SH光空间与光谱的耦合调控:例如编程复合准相位匹配光栅,在5个不同波长分别产生1-5个空间峰。创新点:首次实现二维任意可重构χ⁽²⁾非线性分布的光波导,论文提出的平面光波导,通过导电Si衬底+SiN波导+SRN光电导层+ITO透明电极的层状结构,利用空间光图案编程控制SRN层的局部导电性,进而动态生成任意二维偏置电场E_bias(x,z),最终通过χ⁽²⁾(x,z)=3χ⁽³⁾E_bias(x,z)诱导出全空间可重构的二维χ⁽²⁾分布。启发:将SiN波导替换成铌酸锂波导可进一步增强非线性。



文献来源:Nature (2025).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620-9作者:Ryotatsu Yanagimoto1,2,Benjamin A. Ash1, Mandar M. Sohoni1, Martin M. Stein1,5, Yiqi Zhao1, Federico Presutti1,6, Marc Jankowski2,3, Logan G. Wright1,2,5, Tatsuhiro Onodera1,2 & Peter L. McMahon1,4.



报告人:林荣培

文献标题: Single pixel imaging based on large capacity spatial multiplexing metasurface 基于大容量空间复用超表面的单像素成像


背景:单像素成像因其在弱光、红外及非可见波段的高灵敏检测能力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单像素成系统常依赖数字微镜器件(DMD)或液晶空间光调制器(SLM)生成多掩码图案,受限于像素尺寸大、响应带宽窄和光谱利用率低,难以同时实现高分辨率与宽带响应。创新思路: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大容量空间复用超表面的新型单像素成像方案,通过在4f系统中移动作为掩膜的超表面,在不更换器件的情况下产生大量不同空间编码模式,从而显著提升系统的信息容量与采样效率。实验验证:在算法层面,作者结合压缩感重建与 迭代总误差补方法,既能在低采样比下保持较高图像质量,又能有效抑制光强波动与掩膜误差。实验上,系统在可见光波段实现了分辨率靶的高质量重建,空间分辨率达到约2.19 μm,验证了所提方案的高分辨与高稳定性能。结果表明,利用超表面位移实现的空间多模态调制在光场信息采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启发:超表面仅作为静态器件,而可通过位移、调控或编程成为新型光场编码平台。这一思想为构建紧凑、可扩展、甚至可编程的光谱与偏振成像系统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也为实现“全光学压缩感知”开辟了可能。



文献来源:Nanophotonics, vol. 11, no. 13, 2022, pp. 3071-3080. 作者:Yan, Jingxiao, Wang, Yongtian, Liu, Yin, Wei, Qunshuo, Zhang, Xue, Li, Xin and Huang, Lingling.



报告人:方伟康

文献标题:Electrically Switchable Polarization in Bi2O2Se Ferroelectric Semiconductors 《Bi2O2Se铁电半导体中的电可切换极化》


Bi2O2Se作为铁电材料具有自发极化,它内部正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存在一个永久电偶极矩。当外加电场方向改变时,这些偶极可以翻转并保持极化方向,不同的极化状态下,沟道的载流子浓度就会不同,这就为电调控器件性能产生可能,可用作高效的场效应晶体管。此外,Bi2O2Se又是一种半导体,带隙0.8 eV,可以实现可调控的光电探测,近一步提升了器件的集成度。本文首先通过材料表征与理论计算,证明制备了良好的Bi2O2Se铁电材料,并验证了其铁电性来源于Se原子在结构的上下偏移导致的极化,属于面外铁电性,随后,制备了铁电晶体管与铁电-光电探测器,铁电晶体管通过栅极电压来调控器件性能,具体表现为:当施加正向电压时,Bi2O2Se极化状态向下,沟道载流子浓度升高,器件处于高组态,当施加反向电压时现象则相反,可实现非易失性存储。此外,还验证了铁电极化的发生需要低的EOT,也即薄的绝缘层,当绝缘层太厚,施加到Bi2O2Se的电场不足以使其发生铁电极化。对于光电晶体管,亦是通过切换极化状态,让探测器更灵活地适应不同场景的检测需求。 文章结论: Bi2O2Se 具有室温铁电性,可用作铁电场效应晶体管与铁电-光电探测器,实现非易失存储与可调的光电响应,集成度更高。 启发:Bi2O2Se存在面外铁电性,施加栅极电压可以调控极化状态,实现电可调器件。



文献来源:Adv. Mater. 2023, 35, 2210854 作者:Weijun Wang, You Meng, Yuxuan Zhang, Zhuomin Zhang, Wei Wang, Zhengxun Lai, Pengshan Xie, Dengji Li, Dong Chen, Quan Quan, Di Yin, Chuntai Liu, Zhengbao Yang, SenPo Yip, and Johnny C. Ho* 发表日期:2023 报告人:胡天赐



报告人:胡天赐

文献标题: Intrinsic Chirality and Multispectral Spin-Selective Transmission in Folded Eta-Shaped Metamaterials.


手性材料在不同自旋状态的光照下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光学响应,然而绝大多数天然手性材料的信号极其微弱,必须借助长传播距离才能积累足够的差异效果。并且其具备较弱的电磁响应,常常需要较大的结构尺寸才能产生明显的光学手性,这严重制约了相关器件的小型化和集成化进程。相比之下,人工手性超材料凭借其亚波长尺度下的精巧结构设计,能够实现远超天然材料的手性光学效应,因而在手性传感器、圆偏光器和生物检测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该篇文献的研究内容包括采用电子束诱导变形技术,将平面η形超表面折叠成具备三维手性的复合结构,并且系统测试了原始平面结构与折叠后三维结构在左旋和右旋圆偏光照射下的透射谱,折叠结构在两个谐振频点上分别对LCP和RCP光产生了显著的差异性透射。 除此之外,通过调节纳米条带的长度,实现了手性响应强度和谐振位置的有效调制。其创新点体现在:仅通过折叠二维平面结构就实现了全方向上的镜面对称破缺,获得了强大的本征手性;在保证高透射率的条件下,达到了接近极限的圆二色谱值,刷新了同类器件的性能上限; 同一结构可在不同频带上分别筛选相反自旋的光波。文章结论为:实现了在红外波段高达0.8的近极限圆二色性值,并且在选定圆偏振光下取得了超过93%的高效透射率。这一综合性能在当前已知的无衍射单层超表面中属于最优水平。并通过简单地调节纳米条带的长度,实现了有效调控手性响应。启发在于可以借鉴此类折叠结构的思想,探索在可见光甚至太赫兹频段的应用的可能性。



文献来源: Adv. Optical Mater. 2020, 8, 1901448 作者:Shengyan Yang, Zhe Liu, Haifang Yang, Aizi Jin, Shuang Zhang,* Junjie Li,*and Changzhi Gu*



报告人:鲍朋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