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10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文献标题: Study of Resonant Leaky Edge States in Simple Topological Photonic Lattices 简单拓扑光晶格中共振泄漏边缘态的研究


拓扑光子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利用拓扑保护态的特性来实现光的无损传输和鲁棒性。这些特性在量子信息处理和光通信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拓扑保护态对局部扰动具有鲁棒性,因此在光子晶格中实现这些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尽管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平面内传播的拓扑态,但对自由空间中辐射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通过设计和分析一维和二维拓扑光子晶格中的共振泄漏边缘态,填补这一研究空白。内容包括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泄漏模式共振的拓扑边缘态的设计和分析方法。通过调整光子晶格的参数,如周期和填充因子,可以实现带翻转和带隙重叠。具体来说,通过改变调谐因子,可以同时调整Λ和F,从而在两个不同的光子晶格之间实现拓扑差异。这两个晶格在界面处形成一个闭合带,从而支持共振泄漏边缘态。通过有限差分时域方法,本文模拟了这些边缘态的光学特性,包括反射率和电场分布。创新点一是在2D光子晶格中,展示了边缘态的极化依赖性。通过调整输入波的极化方向,可以控制边缘态的激发和传播方向。二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模拟和分析,展示了在1D和2D光子晶格中实现共振泄漏边缘态的可能性。这些边缘态在界面处局域化,并且具有显著的辐射特性。启发在于对于共同带隙的说法和2d光子晶体的定义不甚明确,仅凭电场局域就断定局域模式的出现。

文献来源: Adv. Optical Mater. 2022, 10, 2200262 作者:Yeong Hwan Ko* and Robert Magnusson



报告人:付子怡

文献标题: Mid‑infrared circular‑polarization‑sensitive photodetector based on a chiral metasurface with a photothermoelectric effect 《基于手性超表面的中红外圆偏振敏感光电探测器》


圆偏振光携带角动量信息,在手性分子探测、量子信息、光通信等方面至关重要。传统圆偏振光探测通常需要外加偏振片或波片才能区分左右旋圆偏振,导致系统体积大、响应慢。光热电探测器通过光吸收导致局部温升产生温差驱动电势差实现光电转换,无需外加偏压、暗电流小、响应快。本研究利用手性超表面实现对圆偏振光的光学选择吸收,再通过PTE效应将吸收差异直接转化为可测电信号,实现无需偏振片的圆偏振选择性中红外探测器。研究内容1:入射右旋圆偏振与左旋圆偏振光在不对称金属光栅中产生不同局域场分布。研究内容2:Bi2Te3层吸收率与温度升高程度不同。产生的温差在两端形成热电势,输出电信号差异即可区分RCP与LCP。创新点:将手性超表面与光热电探测相结合,首次在中红外波段利用不对称金属光栅诱导圆偏振依赖的吸收差异,并用光热电效应实现电信号输出。并且该器件通过结构本身实现光学手性选择。文章结论:展示了一种基于手性金属光栅和Bi2Te3热电层的中红外圆偏振敏感光热电探测器,可直接区分LCP与RCP。启发:光学手性超表面与光热电材料结合,为无需外部偏振元件的中红外偏振探测器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文献来源:Applied Optics 作者:Yiqing Hu, Yueke Wang, Tian Sang, Guofeng Yang 发表日期:2023



报告人:胡楠楠

文献标题:Polarization Steering Light Beam Shifts via a High‐Efficiency Photonic Crystal Slab


背景:光场在微纳结构中调控是现代光学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光束位移揭示了光不同自由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传统界面上的光束位移幅度小、效率低,而利用光子晶体等结构能在亚波长尺度上实现高效控制。近年来,PhC中拓扑极化结构和动量空间几何相位的引入,使得极化态成为调控光场的额外自由度。研究内容:本文基于时间耦合模理论(TCMT),设计并实验验证了一种反射式高效率光子晶体薄膜,可通过入射光极化态控制反射光的横向位移。该结构通过抑制透射通道并增强交叉极化转换效率,在无需额外极化分析的情况下实现光束整体位移观测。设计的PhC由Si₃N₄/SiO₂/Ag三层组成,利用动量空间的几何相位梯度产生横向移位。实验结果表明,在780 nm波长下实现了超过74%交叉极化效率,并获得了高达14个波长的可调位移范围。创新点: 通过反射式PhC实现了无需极化分析的光束位移观测,显著提升了效率;结合TCMT模型揭示了交叉极化分量的几何相位梯度与实空间光束位移的定量关系;首次在反射体系中实现了极化连续可调的光束位移控制,并拓展至波长维度,实现双参量调控;结构设计克服了金属吸收带来的损耗问题,验证了其在实际条件下的稳健性。文章结论:本文提出的高效率PhC结构通过几何相位调控实现了可调光束位移,理论与实验一致。位移量随入射极化角连续变化,在780 nm下达14个波长;同时通过波长调节可进一步控制位移方向与幅值。研究证明该方案在紧凑型光束控制、光学通信、光场编码及偏振调制器件等方面具有潜力,并为未来低损耗材料和更高相位梯度PhC设计提供指导。启发:通过TCMT可直接连接极化、反射通道与几何相位梯度之间的物理关系; “交叉极化效率”是决定光束位移强度的关键指标;反射式结构中也可实现准BIC型高Q模态的光束控制,为高效偏振调制器设计提供思路;可尝试在超表面中引入类似几何相位梯度,实现相位与方向的双重可控



文献来源: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2025 DOI:10.1002/lpor.202500913 作者:Shunben Wu, Xinhao Wang, Xingqi Zhao, Lixi Rao, Wenzhe Liu, Jiajun Wang, Lei Shi, Jian Zi 发表日期:2025.9.10



报告人:刘高敬

文献标题: Interface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enhancement in bulk WS2/MoS2 hetero-bilayer van der Waals nanoantennas 基于WS2/MoS2异质双层范德华纳米天线的界面二次谐波增强研究


二维范德华材料因其高折射率和强光学各向异性,成为纳米光子学中的新兴平台。过渡金属硫化物如WS2、MoS2在单原子层中表现出显著的二阶非线性响应,但其体材料由于对称性限制(2H堆叠),通常不具备二阶非线性。传统介质材料在异质界面存在晶格失配问题,限制了其在多层结构中的应用。利用范徳华材料的层间无共价键特性,可精确控制晶体堆叠方式与角度,打开新的光学调控自由度。研究内容包括:构建了WS2/MoS2异质双层结构,并通过微纳加工制备成六边形纳米天线,利用该结构中的界面打破中心反演对称性,实现界面二次谐波产生。通过anapole态和激子共振共同作用,实现SHG信号增强高达两个数量级。创新点一是设计并制备出TMDC异质双层纳米天线结构,实现vdW异质结构中界面诱导的SHG增强,突破体材料对称性限制。创新点二是结合anapole态与激子共振双重增强机制,实现高效光场局域与非线性增强。文章结论为在vdW异质结构中,界面可有效打破反演对称性,诱导SHG响应。通过anapole态与激子共振的协同作用,可实现高达10²倍的SHG增强。启发在于结构共振(如anapole)与材料本征激发(如激子)的耦合是提升非线性效率的有效策略。vdW材料的层间转角、厚度、材料组合等参数可作为新的调控自由度,拓展了非线性光学材料设计空间。



文献来源:Light Sci Appl 14, 346 (2025). 作者:Andrea Tognazzi, Paolo Franceschini, Jonas Biechteler, Enrico Baù, Alfonso Carmelo Cino, Andreas Tittl, Costantino De Angelis, Luca Sortino



报告人:高恩博

文献标题:All-van-der-Waals Heterostructure of MoS2 Grating and InSe Flake for Spectrally Selective Polarization-Sensitive Photodetection in NIR Region (基于MoS2光栅与InSe薄片的全范德华异质结构用于近红外光谱选择性偏振探测)


近红外偏振光电探测器在热成像、光通信、遥感、量子计算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二维材料如少层InSe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和直接带隙(1.26 eV)适用于近红外探测器材料,但其原子级厚度导致光吸收弱、光电转换效率低。传统金属等离子体结构在红外区域存在高光学损耗,限制了其性能。低损耗、高折射率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可作为理想的光学谐振器,替代金属结构。内容包括:采用电子束光刻与干法刻蚀技术,在Au电极上构建多层MoS2光栅,并与InSe薄片形成全范德华异质结。通过SEM、AFM、拉曼光谱、XRD等手段确认了异质结的高质量结构与晶体取向。MoS2光栅在TM偏振下激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960 nm),在TE偏振下激发导模共振(790 nm)。实现了线性二向色性转换,即不同波长下对正交偏振光的响应反转。在960 nm处实现最高响应度28.5 A/W,探测率达9.81 × 1012 Jones。上升时间195 ns,衰减时间222 ns,为目前InSe基探测器中最快响应速度。在790 nm和960 nm处分别获得1.61和1.88的高二向色性比。创新点首次将MoS2光栅作为低损耗、高局域场增强的光学谐振器,替代传统金属光栅.。文章结论为构建了基于MoS2光栅/InSe的全范德华异质结近红外偏振光电探测器。显著增强了InSe的光吸收与载流子分离效率。器件在近红外区域表现出优异的光谱选择性偏振探测能力,兼具高响应度、高探测率和纳秒级响应速度。启发在于TMDC材料光栅可作为高性能、低损耗纳米光子器件的核心元件,替代金属结构。



文献来源:ACS Nano 2025, 19, 18545−18555 作者:Yu-Te Chu, Po-Liang Chen, Shih-Hsiu Huang, Shyam Narayan Singh Yadav, Wei-Ren Syong, Ching-Han Mao, Yu-Jung Lu, Chang-Hua Liu, Pin Chieh Wu, Ta-Jen Yen



报告人:颜培烨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