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9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文献标题:Ultrasensitive Surface Refractive Index Imaging Based on Quasi-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


研究内容:本文展示了一种基于全介质光子晶体平板的腔增强型高光谱折射率成像技术。利用了两种机制——表面增强荧光和折射率传感——之间的协同效应,这两种机制均基于连续域束缚态附近的高Q值共振。第一个共振的增强局域光场将探针染料的SEF发射放大了2个数量级。同时,基于第二种模式与荧光发射之间的法诺干涉的高光谱折射率传感,被用于绘制样品在PhCS上产生的空间变化折射率分布图。第一个共振与输入激光器之间的光谱匹配受样品局部折射率的调制,并且借助与法诺共振光谱位移的校准依赖关系,腔调谐被用来实现增强的关联折射率分布图,在飞升级采样体积内分辨率达到 10−5 RIU。创新点:首次将基于准BIC的表面增强荧光和基于准BIC的高光谱折射率传感两种机制协同结合在一个平台上。利用在横向上离域的BIC模式,首次实现了对空间变异折射率的大面积、高分辨率成像,并能进行定量映射。文章结论:我们利用了两种高Q因子PhCS模式的协同效应:一种在偶然BIC附近放大激光源的输入近场,另一种在对称保护BIC附近具有近乎平坦的色散带。通过利用它们随包层材料折射率变化的色散关联性,我们证明了基于开放式谐振腔实现腔增强折射率成像的可能性。



文献来源:Silvia Romano, Maria Mangini, Erika Penzo, Stefano Cabrini, Anna Chiara De Luca, Ivo Rendina, Vito Mocella, and Gianluigi Zito ACS Nano 2020 14 (11), 15417-15427 作者:Silvia Romano, Maria Mangini, Erika Penzo, Stefano Cabrini, Anna Chiara De Luca, Ivo Rendina, Vito Mocella, and Gianluigi Zito



报告人:王艺


文献标题: Observation of Landau levels and chiral edge states in photonic crystals through pseudomagnetic fields induced by synthetic strain 通过合成应变诱导的赝磁场在光子晶体中观测朗道能级与手性边缘态


在电子系统中,磁场可诱导朗道能级和量子霍尔效应等拓扑现象,但光子不带电荷,无法直接响应磁场。为了在光子系统中模拟类似效应,研究者提出赝磁场的概念,通过人工应变或结构设计引入等效规范场。前期已有理论预测在应变光子晶体中可诱导出平坦的朗道能级和手性边缘态,但实验验证缺失。本研究旨在实验上实现这一机制,并探索其在纳米光子学中的应用潜力。研究内容包括在硅基光子晶体中引入合成应变,首次实验实现了赝磁场调控下的光子朗道能级与手性边缘态,观测到高Q值平坦能带及单向传输的拓扑界面态,为无需外部磁场的拓扑光子器件提供了可扩展、低损耗的新平台。创新点一是首次实验实现应变诱导的赝磁场在光子晶体中产生朗道能级与手性边缘态,无需依赖外部磁场或磁性材料。创新点二是实现高Q值平坦光子能带,即使在辐射连续区内仍具极低损耗,为拓扑光子器件提供可扩展、可集成的平台。文章结论为在硅基光子晶体中通过合成应变诱导赝磁场,实验观测到高Q值的平坦朗道能级与单向传输的手性边缘态,为拓扑光子学提供了无需外部磁场、低损耗且可扩展的新平台,具有广泛的片上光子器件应用前景。启发为他们采用了一种新型亚晶格对称性破缺机制来增强辐射耦合效应。相比上一种模型,声明了手性部分之外更强调了高的品质因子,而且属于一种面外磁场。

文献来源: Nat. Photon. 18, 574–579 (2024). 作者:René Barczyk  1, L. Kuipers  2 & Ewold Verhagen



报告人:付子怡

文献标题: Dynamic Control of Quasi-BIC-Driven Emission Enhancement via Quantum Dots-Hydrogel Integrated Meta-Crystal 《基于量子点-水凝胶集成超晶格的准BIC驱动发射增强动态调控》


发光超表面因其优越的光学操控能力和比传统发光器件更高的集成度而受到广泛关注。与相干光源不同,实现对量子点光致发光的精确控制仍然具有挑战性,主要是由于全向发射和有限的波长可调性等问题。BIC模式提供了高度局域化的模式,有效抑制了辐射损耗,展现出具有超高品质因数的暗态特征,Q因子接近无穷大。许多研究探索了将QDs与BIC结构集成以耦合自发辐射与准BIC模式。这些主动超表面的设计使得谐振模式与QD发射带完全重叠,从而实现了显著的PL增强。然而,由于静态介质材料的固定特性,传统的BIC结构缺乏动态控制能力。本研究整合了可扩展的水凝胶和碳量子点,用于主动调节准BIC和增强的PL发射。通过设计水凝胶阵列的周期性,超晶能够在可见光范围内支持准BIC模式(如图a)。研究内容1:利用PVA的兼容性,将CQDs与超晶集成,通过准BIC诱导的高Q谐振来成形自发辐射,实现了窄带PL发射的两倍增强和方向性辐射,发散角仅为1.4°。此外,通过操控准BIC谐振的可调性,主动实现了发射波长的3 nm红移,促进了PL发射的动态控制。创新点:利用聚乙烯醇(PVA)这种典型水凝胶的湿度可扩展行为,由于环境湿度变化导致的形态变化,谐振波长可以调节约10 nm,实现了超越传统静态BIC性能的动态控制。文章结论:该结构结合了PVA和CQDs,以实现可调谐的准BIC和增强的PL发射。通过设计水凝胶阵列的周期性,超晶在可见光谱内实现了准BIC谐振,其带宽约为3.2 nm,Q因子约为200。PVA的可扩展性允许通过形态变化将谐振波长动态调节约10 nm,从而在静态谐振结构之外对BIC模式进行主动控制。启发:PVA的可扩展性允许通过形态变化将谐振波长动态调节,从而在静态谐振结构之外对BIC模式进行主动控制。



文献来源:https://doi.org/10.1002/adma.202512000 作者:Xinglong Li, jian Zhang, Haoxuan He, Lanlan Liu, Chenjie Dai, Yangyang Shi, Shuai Wan, Zejing Wang.Chaobiao Zhoux,Xuefeng Zhangx, Zhongyang Lix 发表日期: 2025



报告人:胡楠楠

文献标题:Tunable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with Large Enhancement in A Nonlocal All-Dielectric Metasurface Over A Broad Spectral Range


背景:传统 BIC/准 BIC 模式虽然可以产生极高 Q 值和局域场增强,但其谐振波长一般固定,无法灵活调谐。对于非线性过程(如二次谐波生成,SHG),理想是高 Q + 可调谐谐振匹配非线性频率。研究内容:通过结构周期扰动与导模耦合,将无限 Q 的导模(guided modes, GMs)引入可耦合的 quasi-guided modes (QGMs),使其对外辐射可激发,同时保持宽频带可调性。这些模式既保留高 Q 性也可以通过调整入射角来选波长激发。在该结构上在锂铌酸 (lithium niobate, LN)薄膜上生长二氧化钛结构,进行 SHG 实验。结果显示 SHG 增强因子约 1200 倍(相对于裸 LN 薄膜)且在较宽频带内有效。创新点:利用QGMs 模式的频谱调谐能力,通过改变入射角可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谐振波长,而不显著损失 Q 值。文章结论:在 BIC/准 BIC 增强非线性机制基础上,引入“非局域 + 导模耦合”机制,实现高 Q 模式的频谱可调性。启发:Guided Modes(导模)是光被限制在某个介质中传播的模式,光像水波在沟渠里来回反射,只能沿薄膜传播,不能逃到空气中。Quasi-Guided Modes(qGMs)是原本是导模(GMs),但由于结构扰动或不完美而可以弱辐射出去的模式。这种主动调控的方式验证了我的计算数据。



文献来源: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DOI:10.1002/adom.202403229 作者:Hui Jiang, Kaili Sun, Yuechen Jia, Yangjian Cai, Uriel Levy, Zhanghua Han 发表日期:2024.6.17



报告人:刘高敬

文献标题: Giant two-photon upconversion from 2D exciton in doubly-resonant plasmonic nanocavity 二维激子双共振等离激元纳米腔中的巨大双光子上转换


通过高次谐波产生、多光子吸收、俄歇复合和声子散射实现的光子上转换,在能量转换和能级重整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单层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因介电屏蔽弱、库仑作用强,可在室温下稳定支持激子,是研究激子物理与上转换发光的理想平台。双光子上转换能探测暗激子态,但受限于多光子吸收截面小、辐射寿命过长,其效率极低。等离激元纳米腔可同时将泵浦与发射场压缩到深亚波长尺度,为同时增强多光子吸收与辐射速率提供可能。研究内容包括得益于光收集效率提升、激发速率加快以及量子效率提高,在双共振等离子体纳米腔中实现了双光子发射的2440倍增强;在350 K温度下实现了热调谐的激子上转换和超过3000倍的增强;同时,单共振增强光致发光(~890倍)和二次谐波生成(~134倍)。创新点是通过双共振纳米腔实现单层二维材料激子双光子上转换的增强,并通过温度调控激子能量优化腔与激子的耦合。文章结论是在双共振等离子体纳米腔中实现了双光子发射的2440倍增强;在350 K温度下实现了激子上转换超过3000倍的增强。启发在于可以将非线性与光致发光相结合,通过纳米腔既增强非线性又增强发光。



文文献来源: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025) 14:312 作者:Fangxun Liu, Haiyi Liu, Cheng Chi, Wenqi Qian, Yuchen Dai, Guangyi Tao, Sihan Lin, Shihan Ding, Menghan Yu, Hongliang Liu, Lie Lin, Pengfei Qi, Zheyu Fang, Weiwei Liu



报告人:高恩博

文献标题:2D/3D ZrS3/p-GaN heterostructure photodetector for dual-band and polarization-based optical information encryption (基于2D/3D ZrS3/p-GaN异质结构的双波段偏振光学信息加密光电探测器)


光的偏振态作为信息载体具有独特优势,可提升信息密度与安全性,但传统光电探测器无法直接利用偏振信息。现有偏振探测系统依赖体积庞大的光学元件,难以集成化。具有本征光学各向异性的二维材料为实现芯片级偏振探测提供了可能。内容包括:通过机械剥离法将ZrS3纳米片转移至p-GaN衬底上,构建2D/3D异质结。利用拉曼光谱、AFM、KPFM等手段验证了异质结的质量与界面内置电场。器件在360 nm和490 nm处呈现双峰响应,最大响应度达1.89 A/W。在490 nm处表现出明显的偏振敏感性,偏振比最高为2.0;而在360 nm处无偏振依赖性。实现了紫外与偏振可见光的双波段成像。结合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了以偏振为密钥的图像加密与解密,解密识别率达98%。创新点在同一器件中实现了紫外-可见双波段探测与可见光波段偏振敏感性的集成。利用偏振态作为加密密钥,结合CNN实现图像的高安全性加密与高精度解密。文章结论为成功制备出基于ZrS3/p-GaN异质结的双波段偏振敏感光电探测器。器件在紫外与可见光区域均表现出优异的探测性能,并在490 nm处具有显著的偏振响应。启发在于将光电探测器与CNN结合,拓展其在图像处理、安全通信领域的应用。



文献来源:Materials Today Nano 32 (2025) 100678 作者:Jiale Zhang, Bingjie Ye, Xuekun Hong, Leyang Qian, Huazhen Sun, Xiangyang Zhang, Irina N. Parkhomenko, Fadel F. Komarov, Jin Wang, Junjun Xue, Xinyi Shan, Jun-Ge Liang, Guofeng Yang



报告人:颜培烨

文献标题: Active control of excitonic strong coupling and electroluminescence in electrically driven plasmonic nanocavities 电驱动等离子体纳米腔中激子强耦合和电致发光的主动控制


通过用纳米厚的电介质间隙分离两个金属物体而产生的等离子体纳米腔最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因为金属纳米结构等离子体可以同时执行光学和电学功能。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们具有在纳米尺度上融合光子学和电子学的能力,这为原子尺度光-物质相互作用的鲁棒电控制开辟了巨大的机会。研究内容包括:设计金单晶立方体/电介质间隔物/金薄片组合成纳米腔,利用原子层沉积调控Al₂O₃间隔层厚度,在空隙中嵌入CVD长好的大面积WSe₂或WS₂单层;通过透明ITO电极施加偏压实现超强电场,结合散射与光致发光谱研究激子-等离子体强耦合与量子隧穿激发发光。 创新点一:首创低电压电场调制强耦合体系,实现Rabi分裂在偏压2.5 V下进行108 meV与102 meV间可逆调控。创新点二:构造的单晶纳米立方体-镜面结构与超平滑界面,能够实现电致发光在2.5小时内无衰减。创新点三:实现量子隧穿驱动的激子电致发光,正偏压下形成X⁻激子发射643 nm、外量子效率达3.5%;反偏压下形成X⁰激子发射617 nm、线宽仅13 nm。 文章结论为:首次实现单纳米腔内电控激子强耦合调制与可切换电致发光,实现了光谱可调EL(由偏置极性控制),室温量子效率达到约3.5%,比以前的工作提高了10^3倍以上。启发在于:①可以考虑在蓝宝石衬底上直接生长大面积WSe2或WS2单层。②量子器件应用价值:隧穿驱动电致发光为集成纳米光源提供10^3倍效率提升,对高性能发光是一个重要参考;③纳米腔中间的可推广至分子或量子点,推动全固态量子光学与超快光电探测的发展。



文献来源: Zheng et al., Sci. Adv. 11, eadt9808 (2025) 28 May 2025 作者:Junsheng Zheng1, Alexey V. Krasavin2, Ruoxue Yang1, Zhenxin Wang1, Yuanjia Feng1, Longhua Tang1, Linjun Li1,3, Xin Guo1,3, Daoxin Dai1, Anatoly V. Zayats2*, Limin Tong1,4*, Pan Wang1,3,4*



报告人:张恒嘉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