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9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文献标题: Topological guided-mode resonances at non-Hermitian nanophotonic interfaces 非厄米纳米光子界面的拓扑导模共振


研究内容:本文提出并理论分析了基于非厄米光子学的拓扑导模共振,通过在一维光栅中调整结构参数实现拓扑相变,发现在相变处出现光子Jackiw-Rebbi态,其导模共振对结构制造的随机误差具有高度鲁棒性。文章将导模耦合理论与SSH模型进行类比,建立了与拓扑平庸相和非平庸相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通过数值仿真展示了JR态的电场局域性和能带特征。创新点:一是建立了非厄米导模共振系统与一维Dirac方程的对应关系,推导了光子Jackiw-Rebbi态的存在条件。二是提出导模耦合参数κ_1-κ_2的符号决定拓扑平庸相和非平庸相,明确了与Zak相位以及与SSH模型的对应关系。三是利用拓扑界面态的强局域性,突破传统导模共振器件占用面积的限制,为高密度集成提供可能。结论:本文证明了在非厄米光子晶体中,通过拓扑相变可以获得稳定的导模共振JR态,其具备小尺寸、强局域性和抗噪声的优势。该方案有望成为新型光学谐振腔设计方法,为光通信、集成光子学和激光器件提供新路径。启发:未来研究可考虑将拓扑导模共振与二维光子晶体、超表面相结合,拓展为多维拓扑光场调控平台;同时,进一步结合增益介质或有源材料,探索拓扑激光器或光子传感等应用场景。



文献来源: Nanophotonics 作者:Lee, Ki Young, Yoo, Kwang Wook, Choi, Youngsun, Kim, Gunpyo, Cheon, Sangmo, Yoon, Jae Woong and Song, Seok Ho.



报告人:赵健


文献标题: Selective activation of topological valley corner states in C3- symmetric photonic crystals 在具有C₃对称性的光子晶体中选择性激活拓扑谷角态


本文的研究背景主要基于高阶拓扑绝缘体(Higher-order topological insulators, HOTIs)在纳米光子学中的兴起。这类材料不仅能支持稳健的边缘态,还能产生更低维的角态(corner states),为光的多维操控提供了新方法。同时,在打破反演对称的C3对称光子晶体中,动量空间的K和K'谷点提供了非等效的谷自由度,可用于模拟量子谷霍尔效应,构建拓扑边缘态。将高阶拓扑与谷自由度相结合,有望实现具有高选择性的谷角态,这对拓扑光子器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内容上,作者理论研究了基于二维C3对称光子晶体(PCs)的可拓扑切换和谷选择性的角态。该晶体由三角形金属棒在空气中按三角晶格排列构成,通过旋转三角棒(θ = -30° 或 30°)来打破反演对称,打开K和K'点处的狄拉克锥能隙,引发拓扑相变,形成两种拓扑性质相反的谷光子晶体(UPC和DPC)。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当以60°角拼接PCs时,系统会涌现出两种截然不同、具有强鲁棒性和高度局域化的角态;而当拼接角为120°时,角态则消失。这些角态对缺陷和紊乱表现出很强的鲁棒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深入揭示了角态的选择性激活机制。理论分析表明,角态的出现与角落处谷陈数的符号翻转有关。60°角能连接两个具有相反谷陈数的界面,满足角态形成的必要条件;而120°角则连接具有相同谷陈数的界面,无法形成角态。这一新机制超越了传统的体-边-角对应关系。基于这一特性,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拓扑光子开关器件的概念设计,通过选择不同的激发频率,可以选择性地“点亮”或“熄灭”特定的角落,实现了对光的方向性局域化操控。本文的结论是:在C3对称的谷光子晶体中,通过拼接拓扑性质相反的材料,可以实现由谷自由度锁定的、可切换的拓扑角态。其选择性激活由界面谷陈数的符号特性决定。这项工作为光的操控提供了一种高效灵活的新方法。启发是,在六角周期结构中,引入C3对称性的三角,通过旋转操作来达到拓扑反转的目的

文献来源: APL Appl. Phys. Lett. 123, 031104 (2023) 作者:Jiangle He ; Shiyin Jia ; Yaxuan Li ; Junzheng Hu ; Renwen Huang ; Guangxu Su  ; Minghui Lu ; Peng Zhan  ; Fanxin Liu  发表日期: JULY 18 2023



报告人:喻志翔

文章标题:Electrically driven lasing from a dual-cavity perovskite device《双腔钙钛矿器件的电驱动激光发射》


文章概述:溶液法制备的半导体激光器为轻量化、可穿戴及可规模化光电子应用提供了可能。在溶液法激光器的增益介质中,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是一类极具优势的材料,其在光泵浦下可实现波长可调、低阈值激光发射。尽管该领域已取得进展,但钙钛矿半导体的电驱动激光发射仍是一项关键挑战。该文章报道了一种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该器件通过将低阈值单晶钙钛矿微腔子单元与高功率微腔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子单元垂直集成构建而成。在脉冲电激励下,该双腔钙钛矿器件的最小激光阈值为 92 A cm⁻²,平均阈值:129 A cm⁻²,比当前最先进的电驱动有机激光器低一个数量级。实现这一突破的核心在于集成双腔器件结构:该结构使微腔 PeLED 子单元能将定向发射光耦合至单晶钙钛矿微腔子单元,耦合效率约 82.7%,从而实现激光作用。器件的工作半衰期达1.8小时,稳定性优于电泵浦有机激光器。此外,该双腔钙钛矿激光器可在 36.2 MHz 带宽下实现快速调制,表明其在数据传输和计算应用中具有潜力。文章的研究内容:对双腔的钙钛矿单晶激光发射器和单腔的钙钛矿单晶激光发射器以及有机材料激光发射器分别进行单位电流密度下的发光强度的对比,证明对LED电致发光器件设计光学微腔有助于提高光致发光单晶钙钛矿微腔的耦合效率。文章的实验原理:通过设计LED电致发光微腔来实现发射小角度的准直光束,该光束入射到单晶钙钛矿内部实现光致发光,第二微腔又会对光致发光发出的光形成共振,发射出激光。耦合效率高达82.7%。文章的结论:通过低阈值单晶钙钛矿微腔 + 高功率微腔 PeLED的垂直集成,在室温空气环境下,实现了稳定的电驱动激光,其最小激光阈值 92 A cm⁻²,平均阈值 129 A cm⁻²,工作半衰期1.8 小时,调制带宽 36.2 MHz。文章的优点:①激光阈值远低于电驱动有机激光,低至92 A cm⁻²。②本文器件T₅₀寿命 1.8 小时而电驱动有机激光寿命通常短于 1 小时。③双腔结构的腔间耦合效率高达82.7%比单腔结构的腔间耦合效率17.1%,高 4.8 倍。④相较于其他钙钛矿激光研究,其可支持36.2 MHz带宽的高速数据传输。



文献来源:Nature (2025) 文章作者:Chen Zou, Zhixiang Ren, Kangshuo Hui. et al.



报告人:丁玺铮

文献标题:Dynamic control of nonlinear emission by exciton­photon coupling in WS2 metasurfaces 通过WS2超表面中激子-光子耦合实现非线性发射的动态控制


非线性光学是目前光学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对于全息成像、生物电子、传感等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由介电材料制成的超表面是增强非线性响应的主流选择,具有非线性系数高的优点,但无法动态调控非线性发射。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具有高折射率、弱范德华层间作用力、激子结合能极高、激子可通过外部刺激实现宽范围调控等特点,可增强二次谐波产生等非线性过程。研究内容:第一个,用2H相的WS2作为超表面核心材料,将WS2薄膜刻蚀为月牙形阵列,打破了结构的对称性,厚度是220nm、周期600nm,该结构可激发纯磁偶极子qBIC共振,qBIC共振波长设计为1220nm,刚好等于WS2A激子能量对应波长的两倍,实现了双共振,也就是有一个虚拟能级实现激子-光子强耦合。SHG转换效率相比单层WS₂提升98倍,相比未图案化2H相WS₂薄膜提升4个数量;第二个,利用WS₂激子的光谱随温度变化特性,温度从-100℃至100℃时,A激子波长从600nm红移625nm,室温下WS2激子与SHG完全共振,SHG强度最高;第三个,利用月牙形超原子的对称性破缺,实现qBIC共振对入射光偏振高度敏感,当泵浦光偏振角等于90°时,SHG强度比0度时提升2个数量级。创新点:主要有三个创新点,1、提出2H相WS2超表面qBIC-激子双共振增强SHG。2、实现温度调控SHG转换效率。3、凭借虚耦合避免激子吸收,提升SHG效率。文章结论:2H相WS₂月牙形超表面可通过qBIC与激子双共振,使SHG效率较单层WS₂提升98倍、较未图案化薄膜提升4个数量级,还能通过温度、泵浦偏振等实现SHG动态调控,为下一代可重构超光学器件铺路。启发:后面的研究可考虑也使用双共振来增强SHG转换效率,但仅局限于有激子的材料。



文献来源:Sci Adv. 11, eady2108 (2025).作者:Mudassar Nauman1,2,3, Domenico de Ceglia4, Jingshi Yan2, Lujun Huang5, Mohsen Rahmani6,Costantino De Angelis4, Andrey E. Miroshnichenko5, Yuerui Lu1*, Dragomir Neshev2*



报告人:林荣培

文献标题:Sphere of arbitrarily polarized exceptional points with a single planar metasurface 超表面实现任意偏振态奇异点球面分


背景:异常点(EP)作为非厄米系统的典型奇点,在拓扑光学、偏振操控和高灵敏度传感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在传统EP超表面中,EP 的本征态通常只能为左右旋圆偏振,极大限制自由度和应用空间。创新思路:本文提出通过偏振基变换来实现任意偏振EP。在对称基下,EP仅能出现在圆偏振态;而在非对称基下,琼斯矩阵不再满足相似变换形式,反对角元可不相等,从而使EP本征态能够拓展至庞加莱球的任意位置,即实现任意偏振EP。 实验验证:研究者设计了由两根纳米棒构成的超表面单元,通过调控棒的相对位置与旋转角度,引入相位差与耦合调控自由度。在C仿真和实验中,他们分别以线偏振光入射,测量并重构出完整的琼斯矩阵。结合基变换后,计算并验证了不同入射角下的本征值与本征态变化,结果清晰展示了EP态从线偏振态、到右旋圆偏振态、再到一般椭圆偏振态的连续演化,并提取了相关拓扑相位,证明了任意偏振EP。启发:该研究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EP仅限圆偏振的限制,在实验上实现了任意偏振EP,扩展非厄米光学的自由度。未来,该工作可进一步拓展至更复杂的超表面设计与更宽波段应用,在信息处理、生物医学传感与光学器件集成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潜力。



文献来源:Nat Commun 16, 2656 (2025). 作者:Haoye Qin, Zijin Yang, Po-Sheng Huang, Xinyang Mu, Shih-Hsiu Huang, Yuzhi Shi, Wannian Zhao, Bo Li, Ji Zhou, Jesús Zúñiga-Pérez, Patrice Genevet, Pin Chieh Wu & Qinghua Song



报告人:方伟康

文献标题:Unveiling interface interaction assisted broadband photoresponse of epitaxial 2D Bi2O2Se on perovskite oxides 《揭示钙钛矿氧化物上外延二维Bi2O2Se的界面相互作用辅助宽带光响应》


本文聚焦于2D-Bi2O2Se与钙钛矿氧化物 SrTiO3衬底之间的异质界面,发现了界面处存在热释电效应,由于界面处原子偏离理想晶格位置,形成了自发极化,这种界面自发极化的强度随温度发生变化,内部存在束缚电荷,为使材料整体呈电中性,在内部或表面的自由电荷会与之中和,当光照时,二维材料吸收光升温,温度的改变使极化强度发生变化,极化产生的束缚电荷的变化速率远快于自由电荷的补偿速率,在电极间形成瞬态电流,关闭光源时降温,极化强度恢复,重新积累电荷,形成反向的瞬态电流。在I-t曲线上表现四个阶段: 分为四个阶段, 1. 激光刚打开瞬间 : 光照 → 温度快速升高 → 材料界面的极化发生突变 → 表面电荷瞬时释放。电流会出现一个尖峰,随后开始衰减。这一段就是典型的热释电瞬态电流。 2. 进入稳态: 温度逐渐趋于稳定,极化变化消失。电流回落到一个稳定平台,此时主要由光导效应/光热电效应主导,而不是热释电。 3. 光关掉瞬间: 光源关掉,温度骤降,极化再次快速变化,但方向相反。会出现一个反向尖峰电流。 4. 温度完全恢复常态,极化恢复初始状态,电流回到Idark。 文章结论:Bi₂O₂Se窄带隙实现宽光谱光电探测,Bi₂O₂Se/SrTiO₃界面存在热释电效应。 启发:Bi₂O₂Se/SrTiO₃界面的不平整可能导致热释电效应。



文献来源:J. Mater. Chem. C, 2020,8, 13226-13234 作者:Yujie Guo, Yekai Song, Manli Yang, Zhenyu Xu, Haowei Xie, Hui Li, Zhuojun Li, Huawei Liang, Shuangchen Ruan and Yu-Jia Zeng 发表日期:2020



报告人:胡天赐

文献标题: Artificial Propeller Chirality and Counterintuitive Reversal of Circular Dichroism in Twisted Meta-molecules 人工螺旋手性与扭曲超分子中圆二色性的反直觉反转


手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工结构中,尤其在化学和光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分子级别的手性调控却受限于原子尺寸和化学键长度的不可控性。人工纳米结构通过灵活的几何设计实现了手性光学响应的显著增强,传统手性结构的圆二色性反转通常需要几何手性的完全反转,限制了其动态调控能力。螺旋桨手性作为一种新型手性形式,在分子级别已展现出动态调控潜力,但在人工微纳结构中尚未得到充分探索。该篇文献的研究内容包括基于纳米剪纸原理,设计了具有螺旋桨几何的金属分子结构,通过控制螺旋桨曲率参数调控叶片变形高度,从而实现了无需几何手性反转的CD值反转;通过模拟和实验分析了右旋圆偏振光和左旋圆偏振光的吸收谱和CD谱,发现随着叶片变形高度的增加,CD值可从正值反转为负值。其创新点体现在:首次在人工微纳结构中实现螺旋桨手性,通过纳米剪纸技术实现了叶片变形的高度可控;发现了无需几何手性反转即可实现CD值反转的现象,突破了传统手性调控的局限性;通过双中心手性结构的耦合效应解释了CD反转的物理机制,为动态手性调控提供了新思路。文章结论为: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基于折纸超表面的可重构手性辐射器件,实现了23.7 dBi的峰值增益,并允许将3 dB轴比带宽从8.95 GHz动态调整到9.8 GHz,支持线性极化和双旋向圆极化。这种基于折纸的超表面展示了一种集成结构重构的可行策略,为下一代自适应超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启发在于设计结构时,也可尝试使用其它双中心结构,看能否实现CD反转。



文献来源: Nano Letters, 2021, 21, 6828–6834 作者:Chang-Yin Ji, Shanshan Chen, Yu Han, Xing Liu, Juan Liu, Jiafang Li,* and Yugui Yao*



报告人:鲍朋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