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9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文献标题: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integratable photonic crystal nanobeam all-optical switching with ultrafast response and ultralow switching energy


高性能全光开关对于实现集成光子电路至关重要。由于具有超尖锐的共振模式,研究表明法诺共振在实现全光开关方面远优于洛伦兹共振。研究内容: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法诺共振的全光开关,该开关由一个硅-聚合物复合光子晶体纳米束与一个光子晶体纳米束腔侧向耦合构成。泵浦光和探测光波长分别位于两个法诺共振模式的位置。结合法诺共振模式的陡峭透射谱和聚合物优异的非线性光学特性,采用面内泵浦方案可以同时实现亚皮秒开关时间和亚皮焦耳开关能量。创新点:提出了基于硅-聚合物复合光子晶体纳米束侧向耦合腔的结构,实现了双法诺共振。这种PCN-PCNC结构紧凑,可以基于绝缘体上硅材料制造,并且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兼容。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实现高性能光开关消除了障碍,并为构建集成光子电路释放了潜力。结论:通过数值泵浦-探测方法,结合面内泵浦方案,研究并实现了全光开关操作,通过适当调整腔寿命(如减少腔镜孔数),可以实现亚皮秒级的开关时间,输入泵浦脉冲能量为几皮焦耳,估算的腔内开关能量可达亚皮焦耳量级。



文献来源:Zi-Ming Meng et al 2020 J. Phys. D: Appl. Phys. 53 205105. 作者:Zi-Ming Meng, Chuan-Bin Chen and Fei Qin



报告人:王艺


文献标题: 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chiral Landau levels in two-dimensional Dirac cone systems with inhomogeneous effective mass 二维狄拉克锥系统中手性朗道能级的实验实现


理想上超快、高效的动态光学超表面可实现对光辐射的真正时空控制,有望彻底改变现代光学和光子学,但其实际实现仍遥遥无期。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展示了基于连续体中准束缚态的高效光学超表面,可在反射状态下工作,适合超快操作,从而实现对反射光场的时空控制。本研究展示了基于连续体中准束缚态的高效光学超表面,可在反射状态下工作,适合超快操作,从而实现对反射光场的时空控制。研究内容1:通过在波导模式的非局域相互作用中引入带隙效应,从而利用准连续谱束缚态,实现超窄 qBIC 共振(如左图)。研究内容2:利用所制造的元表面进行电可调相位对比成像的方法。创新点:通过在波导模式的非局域相互作用中引入带隙效应,从而利用准连续谱束缚态,实现超窄 qBIC 共振。该研究中 qBIC 共振采用对称和非对称金电极光栅结构,并且全介质结构中实现的超高品质因子。文章结论:研究了铌酸锂薄膜中qBIC模式,该材料结构由 LN 薄膜夹在光学厚度较大的金背反射层和金纳米脊光栅之间形成,后者同时充当控制电极。研究一种可调谐的自由空间光强调制超构表面。启发:基于 qBIC 共振的电光 LN 超构表面具有固有的超快响应特性。

文献来源:ACS Nano 作者:Christopher Damgaard-Carstensen, and Sergey I. Bozhevolnyi 发表日期:2022



报告人:付子怡

文献标题:Highly Efficient, Tunable, Electro-Optic, Reflective Metasurfaces Based on Quasi-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 《基于连续谱中准束缚态的高效、可调谐电光反射超表面》


理想上超快、高效的动态光学超表面可实现对光辐射的真正时空控制,有望彻底改变现代光学和光子学,但其实际实现仍遥遥无期。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展示了基于连续体中准束缚态的高效光学超表面,可在反射状态下工作,适合超快操作,从而实现对反射光场的时空控制。本研究展示了基于连续体中准束缚态的高效光学超表面,可在反射状态下工作,适合超快操作,从而实现对反射光场的时空控制。研究内容1:通过在波导模式的非局域相互作用中引入带隙效应,从而利用准连续谱束缚态,实现超窄 qBIC 共振(如左图)。研究内容2:利用所制造的元表面进行电可调相位对比成像的方法。创新点:通过在波导模式的非局域相互作用中引入带隙效应,从而利用准连续谱束缚态,实现超窄 qBIC 共振。该研究中 qBIC 共振采用对称和非对称金电极光栅结构,并且全介质结构中实现的超高品质因子。文章结论:研究了铌酸锂薄膜中qBIC模式,该材料结构由 LN 薄膜夹在光学厚度较大的金背反射层和金纳米脊光栅之间形成,后者同时充当控制电极。研究一种可调谐的自由空间光强调制超构表面。启发:基于 qBIC 共振的电光 LN 超构表面具有固有的超快响应特性。



文献来源:ACS Nano 作者:Christopher Damgaard-Carstensen, and Sergey I. Bozhevolnyi 发表日期:2022



报告人:胡楠楠

文献标题:Dual-Band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Enabled by Quasi-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


背景:通过干涉机制让一个本来吸收光的介质变得“透明”,两个模式耦合后,形成透明窗口,宽带模式提供辐射通道,高 Q 窄带模式通过干涉消除吸收或反射。超表面作为实现经典模拟电磁感应透明(EIT)的特殊平台而出现。研究内容:双波段EIT是通过在全介质超颖表面内的磁环形偶极(TD)Mie共振和连续介质中的两个准束缚态(QBIC)之间的耦合来展示的。将两个分别由电TD模和磁四极模控制的BICs成功地转变为具有高Q值的QBIC,然后将它们与低Q值的磁TD Mie共振耦合,产生了双波段EIT,相应的群延迟达到9.51 ps(Q = 7674)和5.69 ps(Q = 3631),并发散时,Q因子接近无穷大。创新点:首次利用准BIC模态的双重耦合实现双透射窗口,证明了通过多模准BIC调控,可以在一类平台上实现更复杂的光谱功能。该工作不仅丰富了BIC在EIT中的应用机理,还为多波段片上光子学器件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尤其在多信道光通信、双波段传感和慢光增强非线性效应等方向具有重要潜力。文章结论:揭示了两组准BIC模态之间的耦合机制及其在透射谱中表现出的干涉效应,同时系统分析了几何参数变化对透明窗口的调控规律。实验表征显示,该结构在可见至近红外波段均表现出极高的透射率,并能实现窄带透明与慢光效应。与单一EIT相比,该双带EIT在多通道光学滤波、片上多波段调控和高灵敏度折射率传感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启发:1.参考TDBIC结构示意图,和明白如何通过电磁场展示;2.了解了电磁感应透明这一量子光学效应。3.开拓新的视野,方便后续工作一些新奇的现象找应用。



文献来源: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2025 DOI:10.1002/lpor.202500677 作者:You,Wang, L. HeZhou, Huang, Liu. 发表日期:2025



报告人:刘高敬

文献标题: Full complex amplitude control of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 via electrically tunable intersubband polaritonic metasurfaces 通过电调谐子带间极化激元超表面实现二次谐波的全复振幅控制


非线性光学超表面由亚波长周期性阵列构成,相比于体非线性晶体具有许多优点:不需要考虑相位匹配、在亚波长尺度对光束的波前与偏振态的灵活调控能力等。要充分发挥非线性光学超表面的潜力,需要实现对非线性响应的全复振幅(振幅和相位)调控,然而现有的研究多聚焦于强度或相位的独立调控。本文提出的电调非线性子带间极化激元超表面允许对二次谐波的振幅和相位可进行同步、独立、可重构的电调调控。研究内容包括: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双“X”形金属谐振腔-多量子阱混合单元(两子单元平面旋转180°),构成电可重构的非线性超表面。对两个子单元施加独立偏压Va、Vb,使两条心形线保持π相位差;其叠加可在复平面内填满半径≈30 nm/V的完整圆形,实现0–2π连续相移与0–30 nm/V幅度调谐。创新点一是设计了三耦合量子阱材料实现非线性双共振增强。创新点二是利用子带间极化激元超表面实现了电控二阶非线性的幅度与相位,其非线性光学响应振幅调节范围为0-30 nm /V,相位调节范围为0-2π。文章结论为本研究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电控可调的非线性子带间极化激元超表面,该表面可实现二次谐波生成(SHG)的全复振幅控制。启发在于可以设计双共振超表面结构增强非线性,并且可对非线性相应的偏振、相位、振幅等多自由度调控。



文献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30), eadw8852. 作者:Jaeyeon Yu, Jaesung Kim, Hyeongju Chung, Jeongwoo Son, Gerhard Boehm, Mikhail A. Belkin, Jongwon Lee*



报告人:高恩博

文献标题:High-sensitivity and fast-response solar-blind photodetectors via band offset engineering for motion tracking (基于波段偏移工程的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太阳盲光电探测器)


日盲紫外探测与成像系统在军事与民用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现有系统多采用硅基CCD/CMOS或光电倍增管,存在需外加滤光片、体积大、电压高等问题。单像素成像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势,但缺乏兼具高灵敏度与快速响应的日盲光电探测器。内容包括:构建了Ga2O3/AlN/AlGaN:Si异质结结构,利用AlN层的极化场诱导能带弯曲,形成空穴势阱,实现光电流增益。通过TEM、XRD、XPS等手段验证了N极性氮化物的高质量外延生长与界面结构。对器件进行光电性能测试得到:高响应度(0.73 A/W),快速衰减时间(56μm),高探测率(2.9×1011 Jones),高外量子效率(369%)。通过模拟揭示了双边能带偏移与极化场对载流子分离与增益的调控作用。实现了256×256像素的静态指纹与动态运动目标的日盲单像素成像。创新点利用N极性AlN/AlGaN:Si界面的极化场,构建空穴势阱,同时实现高增益与快速响应。文章结论为成功研制出基于Ga2O3/AlN/AlGaN:Si异质结的自供电日盲光电探测器,兼具高响应度与快速响应。通过极化场调控能带结构,实现了载流子的高效分离与增益机制。启发在于了解极化场在光电器件的作用。



文献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 (2025) 16:8175 作者:Hongbin Wang, Cheng Zhou, Peng Li, Lin Yang, Jiangang Ma, Ryota Akaike, Hideto Miyake, Haiyang Xu, Yichun Liu



报告人:颜培烨

文献标题: 光子学连续域束缚态的理论及应用


连续域束缚态(BIC)是一种特殊本征态,它与扩展态共存却具有强烈的局域性,不向自由空间辐射能量。¬文章内容包括:回顾了 BIC 的研究历史并系统地介绍了光子学领域中BIC的分类及产生机制;归纳了几种常用的理论分析方法,并讨论了光子学BIC现有的应用以及未来展望。创新点一:归纳提出一种将对称保护型 BIC 激光器与偶然 型 BIC 激光器结合的 super-BIC 激光器,有效地降低了 有限尺寸激光器的损耗。创新点二:总结阐述了电磁多极矩理论模型,基于晶格和单元结构对称性将辐射场表示球谐矢量求和的形式,从而给出光学系统中東缚态的存在条件,解释对称保护型 BIC和偶然BIC的形成。创新点三:总结梳理了基于准BIC的多功能光子平台并示范多项应用,包括多波束多波长半导体BIC激光、1 ps级线偏振/涡旋偏振超快切换的钙钛矿超构表面激光、以及BIC增强的二次/三次谐波与高灵敏折射率传感。 文章结论为:BIC通过对辐射通道的对称性限制或远场干涉相消实现与连续态解耦,从而在理论上获得近无限品质因子并在实践中以准BIC形式显著增强光场局域化与非线性、手性与传感性能;其物理机制可归结为对称性保护、参量调谐引起的共振耦合干涉及由多极分量在动量空间的消相加。启发在于:①学习了BIC理论的分类以及产生机制,对BIC有了更多的认识;②对准BIC的凭借极低的能量损耗来控制本征出射光的波前、强度与偏振从而在滤波传感领域、非线性领域、手性增强领域、波导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又进一步加深的认识;③体系设计路径:可以在 merging-BIC的基础上引入横向异质结构的光子带隙来降低横向泄漏的结构,从而在光子晶体板上构造一种小尺寸结构的 mini-BIC,具有极高的品质因子。



文献来源: 第 43 卷 第 16 期/2023 年 8 月/光学学报 作者:毕千惠,彭于娟,陈润,王漱明*



报告人:张恒嘉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