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8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文献标题:Backpropagation-free training of deep physical neural networks


光学计算有望提升机器学习应用的速度和能效,但目前高效的训练方法受限于数字计算机上的离线仿真。本文提出一种全前向模式(FFM)学习方法,将计算密集的训练过程直接部署在物理系统上,实现大规模并行现场优化,摆脱数值建模限制。实现透过散射介质的全光学聚焦,分辨率逼近衍射极限;实现非视距(NLOS)场景的并行动态成像,帧率达千赫兹级;研究内容:FFM学习机制将光学系统建模为可微分的现场神经网络;利用空间对称性将误差传播转化为正向传播;实现梯度下降训练无需反向传播光场。创新点:提出全前向模式(FFM)学习,首次实现无需反向传播的物理系统现场训练,利用空间对称性与洛伦兹互易性,将误差传播转化为正向传播,避免反向光场传播。实现最深光学神经网络(8层)、最高分辨率散射聚焦、最低光子数NLOS成像。文章结论:本文提出的全前向模式(FFM)学习方法,突破了传统光学神经网络依赖离线建模与反向传播的瓶颈,首次实现了在真实物理系统上的大规模并行、无模型、现场训练。该方法不仅显著提升了光学神经网络的深度与性能,还拓展了光学计算在散射成像、非视距感知、拓扑光子学等前沿领域的应用边界。



文献来源:Momeni A , Rahmani B ,Matthieu Malléjac,et al.Backpropagation-free training of deep physical neural networks[J].Science, 2023, 382(6676):8. 作者:Ali Momeni, Babak Rahmani, Matthieu Mallejac, Philipp Del Hougne, Romain Fleury



报告人:王艺


文献标题: Photonic Crystals as a Platform to Explore New Physics 光子晶体作为探索新物理的平台


光子晶体是一类具有光子带结构的人工材料,最初被引入是为了抑制自发辐射并实现光子局域化。尽管光子晶体的基本原理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它们在设计灵活性、麦克斯韦方程的对偶对称性以及在宽频率范围内的功能性方面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用于探索物理学的新领域。这些新领域包括带拓扑和结构化光场中的拓扑效应,以及量子几何和非欧几里得空间的性质。此外,光子晶体还为研究非厄米特物理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包括例外点和非厄米特皮肤效应。研究内容基本文探讨了光子晶体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包括拓扑光子学、非厄米特物理、合成规范场、量子几何以及非欧几里得几何等。作者详细讨论了光子晶体在这些领域中的独特现象和潜在应用,例如通过打破时间反演对称性实现拓扑非平庸的带隙,以及通过引入增益和损耗实现非厄米特现象。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光子晶体在实现合成规范场和非阿贝尔效应方面的潜力,以及在量子几何和非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应用。文章结论为光子晶体为研究拓扑光子学、非厄米特物理和量子几何等前沿领域提供了一个理想且可控的平台。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光子晶体的基本物理特性,还为开发新型光子技术和量子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启发一是关于光子晶体作为玻色子系统利用电磁电偶对称性和操作对称性与本身的时间反演操作一起打造了类费米子行为的时间反演破缺的等效,有了更清晰的雏形。二是初步了解了量子几何,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Berry phase和磁场类比。三是对于之后的研究方向,大致指明了拓扑和非厄密系统两个大方向。

文献来源: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35,080001,(2025) 作者:Daniel Muis¹†、Yandong Li²†、René Barczyk³、Sonakshi Arora¹、L. Kuipers¹*、Gennady Shvets²*、Ewold Verhagen³



报告人:付子怡

文献标题: Chalcogenide Metasurfaces Enabling Ultra-Wideband Detectors From Visible to Mid-infrared 《硫族化物超表面使可见光至中红外超宽带探测器成为可能》


在光探测方面,集成半导体超表面的微型光探测器可感知光的波长、偏振和角度,但通常受带隙限制,仅适用于特定光谱范围,如可见光、近红外或中红外。然而,现有热电材料(如MoS2、WSe2、PdSe2)的光吸收率较低。此外,基于Bi2Te2Se-Sb2Te3的热电探测方案大多局限于可见光范围,部分研究虽利用光学腔实现中红外探测,但整体而言,当前热电探测器的光谱覆盖范围仍然有限。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Sb2Te3纳米结构的热电光探测器,利用其独特的光学和热电特性,实现了宽光谱范围内的高效探测。该探测器采用Sb2Te3条带结构,一端集成超表面以增强光吸收,从而在光照下形成温度梯度,产生可测量的电压差。通过设计不同结构参数的Sb2Te3纳米结构,可以实现对特定波长的共振吸收,覆盖比传统带隙受限光电探测器更广的光谱范围。研究内容1:Sb2Te3纳米结构通过等离子共振(532nm处)增强局部电场,提高光吸收率,实验测得吸收率达97%。热场模拟显示,超表面结构可使温差提升至6.0K,而未结构化的Sb2Te3仅为1.0K。研究内容2:Sb2Te3高折射率在偏振敏感光探测中的应用,该结构在4.5 µm处存在明显吸收差异,且在0°偏振下的电场与吸收强度均高于90°偏振。创新点:在可见光范围(300-760 nm),Sb2Te3表现出等离子共振特性,其中532 nm处的共振吸收达到峰值,并伴随局部电场增强,提高光吸收效率。在中红外范围(2-10 μm),由于其高折射率(5.7-6.5),Sb2Te3表现出米氏共振(Mie Resonance),在5.8 μm处形成高Q因子共振,增强光局域性。文章结论利用锑化碲(Sb2Te3)的光学和热电特性,通过研究其在可见光波段的等离子共振吸收和在中红外波段的Mie共振吸收,优化了光吸收能力,实现最大吸收率约97%(532 nm)。此外,该超表面器件还可用于线偏振选择性光探测。启发:结合热电效应和纳米光学设计可实现高效、宽谱光探测。



文献来源:Advanced Science,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413858 作者:Shutao Zhang, Shu An, Mingjin Dai, Qing Yang Steve Wu, Nur Qalishah Adanan, Jun Zhang, Yan Liu, Henry Yit Loong Lee, Nancy Lai Mun Wong, Ady Suwardi, Jun Ding, Robert Edward Simpson, Qi Jie Wang, Joel K. W. Yang, Zhaogang Dong 发表日期: 2025



报告人:胡楠楠

文献标题: Electrical Control of Photoluminescence in 2D Semiconductors Coupled to Plasmonic Lattices


背景:二维半导体具有强激子效应和直接带隙,适用于纳米光电子器件。通过耦合纳米光子结构(如表面晶格共振SLR)可增强光发射,但如何在保持高增强的同时实现电控仍具挑战。研究内容:制备方形Au纳米颗粒阵列支持SLR,结合hBN包裹的MoS₂单层。实现强耦合(Rabi分裂约52 meV),角分辨光谱验证极化子模式。PL增强:在阵列上比玻璃基底高40–80倍,脉冲激发时可达两个数量级。通过栅极电压(<2 V)调控MoS₂载流子密度,实现PL强度超过两数量级的切换。角度可控发射:通过调节阵列周期调节SLR带边位置,从而控制发光方向。创新点:实现低电压下对二维半导体发光的高效电调制。结合等离激元晶格与hBN封装结构,兼顾强耦合、发光增强及电控。可同时实现PL强度及角度调控,兼容片上集成。文章结论:研究展示了基于SLR的等离激元晶格可显著调控二维半导体发光,电压调节实现超过两数量级的PL开关,且方向可控,为电驱动纳米光源提供新方案。启发:可拓展至量子光源和高速调制器。结合手性或拓扑设计可进一步控制自旋与谷自由度,实现更多光学功能。



文献来源: ACS Nano 2025, 19, 4731–4738 DOI: 10.1021/acsnano.4c15459 作者: Antti J. Moilanen, Moritz Cavigelli, Takashi Taniguchi et al. 发表日期: 2025.1.20



报告人:刘高敬

文献标题: THz Generation via Optical Rectification in Nanomaterials: Universal Modeling Approach and Effective χ² Description 纳米材料中光整流太赫兹产生的普适建模方法与有效二阶非线性张量描述


太赫兹(0.1–30 THz)波段在安检、成像、通信、传感等领域潜力巨大,但缺乏高效、紧凑、低成本的片上源/探测器。传统体块晶体受限于相位匹配与声子吸收;金属超构表面存在欧姆损耗与损伤阈值低的问题。全介电纳米结构可兼顾高Q共振与高χ²非线性,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缺乏覆盖声子极化激元色散区的通用设计模型。研究内容包括建立普适理论框架:基于广义米勒规则,将电子与离子贡献同时纳入χ²(Ω,ω)张量,适用于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介质,覆盖4–14 THz。以AlGaAs(立方)和LiNbO3(三方)纳米柱为案例,用COMSOL全波仿真研究:线性近红外Mie共振增强泵浦场;差频产生THz的效率η_DFG、远场辐射图、近场分布;晶体取向(<100>/<110>/<111>,Z/X/Y-cut)对辐射方向的可调性。提出基于互易定理的降阶模型,将非线性散射简化为线性仿真+有效偶极子,验证与全波结果一致。创新点一是首次在全介电纳米天线中把“声子-极化激元共振”与“局域Mie共振”耦合用于THz产生:体块TO声子增强χ²达2–3个量级;纳米尺度激发局域表面声子极化激元(SPhP)进一步产生η_DFG峰值,无需相位匹配。创新点二是提出并验证“有效偶极子”降阶模型:仅需线性仿真即可预测THz远场功率、方向与带宽;计算速度提升>100倍,可直接嵌入超构表面/光子芯片级优化流程。文章结论是纳米化+晶体取向工程可在4–14 THz内实现高效、定向、可设计的片上THz源;AlGaAs/LiNbO₃纳米柱既可作THz发射器,也可利用逆过程作THz探测器;降阶模型为大规模THz超构表面、集成光子回路提供快速设计工具。启发在于结构设计方面从“体块相位匹配”转向“纳米共振+晶体取向”双自由度工程,规避声子吸收。



文献来源: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2024, 18, 2300669 作者:Unai Arregui Leon, Luca Carletti, Davide Rocco, Costantino De Angelis, Giuseppe Della Valle*



报告人:高恩博

文献标题:Enhanced Photogating Effect in Graphene Photodetectors via Potential Fluctuation Engineering (通过电势波动工程增强石墨烯光电探测器中的光门效应)


随着光电器件小型化和集成需求的增加,二维材料因其超薄特性成为下一代宽带光电探测器的理想选择。石墨烯因其零带隙特性在紫外至红外波段具有宽光谱吸收潜力,但其低光学吸收率(2.3%)和短载流子寿命限制了其量子效率。尽管石墨烯/半导体异质结通过光门效应可提升器件增益,但传统方法依赖多层材料或不同材料组合,存在与标准半导体工艺兼容性问题。因此,探索新方法以增强石墨烯光电探测器性能成为研究重点。内容包括: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层石墨烯/硅光栅光电探测器,通过电势波动工程(potential fluctuation engineering, PFE)增强光门效应。研究利用硅绝缘体(SOI)衬底,通过电子束光刻和干法蚀刻制备周期性硅/二氧化硅光栅(周期分别为300 nm、600 nm、800 nm、1.2 μm、3 μm、10 μm),石墨烯转移至其上并连接金电极。研究引入了波动周期率(Pf,定义为耗尽层总宽度D与通道宽度L的比值)作为性能优化参数。实验和模拟分析了不同Pf值对器件响应率(responsivity)和探测率(detectivity)的影响,重点测试了1550 nm和2700 nm波段的性能。创新点一首次利用单层石墨烯结合周期性硅光栅结构,通过纳米结构侧壁的增强电场实现电势波动,取代传统多层材料组合,提升内置电势。文章结论为研究表明,通过优化硅光栅结构和Pf值,石墨烯光电探测器的光门效应显著增强。较未 patterning的石墨烯/SOI器件提高100倍。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支持实验结果,证明电势波动工程有效分离并捕获光生载流子,激发石墨烯的光电转换能力。启发在于基于单层石墨烯的宽谱光电探测器提供新思路,可推广至其他二维材料异质结。



文献来源:ACS Nano 2022, 16, 4458−4466 作者:Hao Jiang, Jingxuan Wei, Feiying Sun, Changbin Nie, Jintao Fu, Haofei Shi



报告人:颜培烨

文献标题: Brillouin Zone Folding Induced Spin–Orbit-Locking Chiral BIC and Quasi-BIC


研究背景:光子学中的手性现象由于其在传感和光操纵等多种应用方面的潜力,在各种光学平台(如手性纳米粒子和光子晶体板)中得到了广泛的探索。近年来,连续介质中的光子束缚态(BICs)由于其超高的质量因子和特殊的光约束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它们固有地表现出自旋和手性。然而,实现自旋轨道锁定手性BICs或准BIC仍然是一个挑战,限制了它们在先进光学器件中的广泛应用。 研究内容:在该工作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利用光子晶体板同时实现BICs和准BIC的通用方法。通过对蜂窝状点阵PC板的带状结构进行折叠,在Γ点处出现了一个双简并的导模狄拉克锥。通过引入简单的结构扰动来破坏面内对称和时间反转对称,将初始简并的模式分解为一对自旋轨道锁定(SOL) BICs和一对SOL准BIC。这些BICs和准BIC都带有由相反的圆偏振(例如,右手圆偏振和左手圆偏振,RCP和LCP)和与圆形相位曲线相关的轨道角动量表示的伪自旋。 创新点:研究人员验证了一种在磁光材料光子晶体板上结合面内对称破缺和磁致时间反转对称破缺同时实现自旋轨道锁定手性BICs和准BIC的方法。通过调制结构扰动和外部磁场,研究人员还证明了BICs和准BIC的频率和手性是可调谐的。手性BICs和准BIC及其周围的漏模在动量空间中表现出相反的伪自旋和轨道角动量,显示了它们在量子光学和光学操作(如手性发射和传感)中的潜在应用



文献来源: ACS Photonics 2025 12 (5), 2795-2801. DOI: 10.1021/acsphotonics.5c00377 作者:Hao-Chang Mo, Wen-Jin Zhang, Ze-Yu Wu, Xiao-Dong Chen, and Jianwen Dong 发表日期: 17, April 2025



报告人:罗猜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