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8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文献标题: Quantum Holographic Microscopy 量子全息显微镜


传统定量相位显微镜技术易受环境噪声干扰,灵敏度和分辨率存在理论极限,信噪比低。现有量子相位显微镜虽具备抗噪优势,但存在严重缺陷:基于NOON态的方案仅适用于双折射样品;空间微分量子显微仅能定性测量边缘相位;Hong-Ou-Mandel干涉方案相位分辨率不足。共性局限在于相位分辨率低且无法普适于非双折射生物样本。研究内容:本文的聚焦于构建一种新型量子全息显微镜,以解决现有量子相位显微镜的局限性。通过将偏振纠缠光子对集成到可编程扫描显微系统中,利用空间光调制器调控偏振光子的相移,并结合显微物镜聚焦光束于样本;该系统通过四步相位重建算法,实现非双折射生物样品和非生物相位样本的定量相位成像,同时提升抗噪性。创新点:一是扫描-算法协同优化:空间光调制器控制偏振光焦点扫描,结合四步相位重建算法,将相位分辨率提升至26.3 mrad较Hong-Ou-Mandel量子显微方案提升30倍,较经典全息显微信噪比提高一个数量级。二是可编程扫描与三维重建:通过SLM衍射光栅实时调整水平偏振光焦点位置,实现600μm×600μm视野内样本扫描,支持复杂相位分布测量。首次在量子显微中实现细胞内部结构立体可视化,可量化细胞体积、折射率等参数,而传统振幅显微仅获噪声状模糊图像。文章结论为量子全息显微镜通过量子全息架构与可编程扫描系统的结合,解决了量子相位显微在分辨率、普适性、抗噪性的三重局限。启发在于量子全息显微镜可结合智能光学滤波器,通过单光子阵列探测器提升成像速度,实现显微镜系统的端到端量子增强处理,或是结合超表面有望进一步提升空间分辨率与景深。



文献来源: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https://doi.org/10.1002/lpor.202401909 作者:Ling-Jun Kong, Jingfeng Zhang, Zhuo Zhang, and Xiangdong Zhang



报告人:赵健


文献标题: Topological guided-mode resonances at non-Hermitian nanophotonic interfaces 非厄米特纳米光子界面中的拓扑导模共振


研究背景非厄米特和拓扑性质在光子结构中的研究因其与奇异光学现象相关而备受关注,这些现象包括在例外点奇点处与半整数拓扑不变量相关的波动动力学、复杂光子带结构中的拓扑相变以及光学束缚态中的极化涡旋等。这些现象不仅在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展现出巨大潜力。非厄米特系统中的额外自由度和拓扑效应的参数不敏感性为应对环境干扰、性能漂移和不可控误差提供了强大的手段。因此,拓扑界面态作为一种稳健的导模共振(GMR)效应的离散态,可能显著缓解传统方法中的实际限制。研究内容是本文研究了在光子域壁结构中,当复光子带结构中存在一定的拓扑相关性时,稳健的导模共振态的存在。利用一维狄拉克方程的非厄米特光子类比,作者推导出了光子Jackiw-Rebbi态共振的基本条件,这种共振利用了独特的空间限制和点状光谱特征,对随机参数误差表现出显著的鲁棒性。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理论模型:通过引入一维狄拉克方程的光子类比,研究了一维介质光栅的拓扑导模共振态。通过解析和数值方法,作者展示了在不同拓扑相中,光子带结构和模式分布的显著变化。数值模拟:使用有限元方法(FEM)进行数值分析,计算了光子晶体的能带结构和模式分布,验证了理论模型的预测。创新点一是拓扑GMR态的发现:首次在光子域壁结构中展示了稳健的导模共振态,这些态在复光子带结构中具有一定的拓扑相关性。二是非厄米特光子类比的应用:利用一维狄拉克方程的非厄米特光子类比,推导出了光子Jackiw-Rebbi态共振的基本条件,为设计稳健的光子共振器提供了理论基础。 结论是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展示了在光子域壁结构中存在稳健的导模共振态。这些态在复光子带结构中具有一定的拓扑相关性,对随机参数误差表现出显著的鲁棒性。通过调整光栅的填充因子和厚度,可以实现对这些态的调控。此外,拓扑GMR态在空间、频率和角度域中均表现出局域化特性,这为设计紧凑且稳定的光子共振器提供了新的方法。启发方面,通过利用非厄米特系统中的拓扑效应,可以开发出在环境干扰下具有更高稳定性和性能的光子器件。此外,本文的研究还展示了拓扑GMR态在空间、频率和角度域中的局域化特性,这为实现紧凑且高性能的光子器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文献来源: Nanophotonics Nanophotonics 2021; 10(7): 1853–1860 作者:Ki Young Lee, Kwang Wook Yoo, Youngsun Choi, Gunpyo Kim, Sangmo Cheon, Jae Woong Yoon* and Seok Ho Song* 发表日期: April 5, 2021



报告人:俞志翔

文章标题:Control of LED Emission with Functional Dielectric Metasurfaces《利用功能性介电超表面对LED发射的控制》


文章概述:超表面是人工设计散射体的空间排列结构,能够以极高的分辨率对出射光的波前进行精确控制。然而,大多数超表面器件仅能在高空间相干性的激光照射下正常工作;而 LED 具有角度分布宽、类朗伯的发射模式,且空间相干性低。本文提出一种超表面与 LED 集成的新方案:利用腔体通过角度准直来提高 LED 的空间相干性。该方案的实验验证基于含混合金属 - 布拉格腔的 GaP LED 结构展开,实现了两种功能:一是 LED 可按预设角度定向发射,二是 LED 可发射具有轨道角动量的涡旋光束。该方案具有普适性:不仅适用于其他非相干光源,还能使为平面波设计的超表面与非相干光源兼容工作。文章的研究内容:将超表面直接集成在 LED 顶部的新方法,该方法依赖准直元件(具体为共振腔)。超表面与腔式 LED 可分别独立设计,因此,只要超表面工作在透射模式,任何为正入射平面波设计的功能性超表面均可通过该方法集成。此外,由于腔的共振特性,其存在不仅不会削弱 LED 的发射,反而能增强发射。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案:制备的光束偏转器件可实现预设角度的定向发光,且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高度吻合;为进一步证明该方法实现全波前控制的能力,我们还通过集成涡旋光束生成超表面,实现了 LED 发射具有轨道角动量的光。文章的实验原理:首先,通过在 LED 架构中引入共振法布里 - 珀罗(FP)腔,将 LED 原本角分布宽的非相干发射限制在窄角度范围内,从而提高其空间相干性。采用混合布拉格 - 金共振 FP 腔作为准直元件,将 LED 的朗伯发射转化为可被超表面调控的窄角度发射。文章的结论:确认器件在目标工作波长处存在法布里 - 珀罗共振。实现小角度准直相干光的发射。在RCLED 顶部集成超表面后,LED 发射被引导到 30° 方向,可实现定向发射。文章的优点:通过设计DBR与金属镜以及调节腔长,实现特定波长光束与光腔的共振。F-P腔可以实现小角度的准直发光,有效提高EQE。在器件顶部设计具有相位梯度的超表面结构单元可以使发射光束具有轨道角动量,实现涡旋光的发射。



文献来源:Laser Photonics Rev. 2020, 14, 1900235 文章作者:Egor Khaidarov, Zhengtong Liu,* Ramón Paniagua-Domínguez, Son Tung Ha. et al.



报告人:丁玺铮

文献标题:Nonlinear van der Waals Metasurfaces with Resonantly Enhanced Light Generation共振增强光产生的非线性范德华超表面


弱光学非线性给紧凑系统中非线性光-物质相互作用带来挑战,LiNbO3非线性极化率适中且品质因子有限,GaAs需复杂偏振调控且制备难度大;3R-MoS2因不对称层堆叠破坏反转对称性,具备高二阶非线性极化率,但带隙下(λpump>1000nm)其超表面的非线性作用尚未被探索。研究内容:实验结合理论研究深亚波长(小于λ/13厚)3R-MoS2超表面的二次谐波产生(SHG),在带隙下泵浦,揭示几何共振、光学消光与激子驱动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率(χ(2))色散的耦合,测得740nm处SHG信号超150倍增强,理论预测小于100nm厚且具连续域束缚态(BIC)共振的结构,SHG可增强超10⁶倍。创新点:首次实现3R-MoS2超表面带隙下共振SHG,并揭示几何共振、光学消光与激子驱动的χ(2)色散三者间的复杂耦合机制。文章结论:证实亚波长尺度下3R-MoS2超表面的SHG增强效应,为超紧凑非线性光子器件的研发奠定基础。启发:成果可扩展到MoTe2、WSe2等其他菱形相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材料,未来需改进制备工艺以实现高品质因子(Q值)的BIC超表面,进一步提升SHG增强效果。



文献来源:Nano Lett. 2025, 25, 9229−9236 作者:Haonan Ling, Yuankai Tang, Xinyu Tian, Pavel Shafirin, Mozakkar Hossain, Polina P. Vabishchevich, Hayk Harutyunyan,* and Artur R. Davoyan*



报告人:林荣培

文献标题: Spectral DiffuserCam: lensless snapshot hyperspectral imaging with a spectral filter array 光谱散射相机:采用光谱滤波阵列的无透镜快照高光谱成像


背景:由于传统高光谱成像技术面临的成本高昂、体积庞大及成像速度慢,提出了一种名为“Spectral DiffuserCam”的新型紧凑式快照高光谱成像系统。创新:该系统在设计上具有显著突破,其核心创新在于将定制化的光谱滤光片阵列直接集成于图像传感器表面,并巧妙在其前方放置一片随机相位漫射器。这种组合结构实现了关键的空间 -光谱双重编码与光学多路复用:来自场景中每一点的光线经漫射器散射后,会同时照射到滤光片阵列上多个不同光谱特性的像素区域,从而将三维的高光谱信息压缩编码到一张二维传感器图像中。随后,研究团队通过建立精确的正向成像模型,并构建一个包含非负约束、三维全变分正则化和低秩约束的逆问题求解框架,利用高效的FISTA优化算法,成功从单次曝光所得的混叠测量值中重建出高空间分辨率与高光谱维度的数据立方体。实验验证:研究者搭建了实物原型系统,其传感器分辨率为448x320像素,滤光片阵列由28x20个“超像素”组成,每个超像素包含8x8个共计64个不同光谱通道的滤光单元,覆盖波长范围从386 nm至898 nm。通过精心的系统标定(包括使用单色仪精确测量每个滤光通道的响应函数,以及通过巧妙方式获取系统点扩散函数PSF),研究证实了该系统的出色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稳定实现优于5 nm的光谱分辨率,其空间分辨率在两点分辨测试中达到了0.19超像素的理论极限,而在更接近实际应用场景的多点复杂目标重建中,仍能保持约0.3超像素的极高分辨率,远优于传统的采用高低NA透镜的对比方案。重建结果在自然场景、标准分辨率靶标和RGB LED光源等多种样本上都显示出与真实空间布局和独立光谱仪测量结果高度吻合的精确复原效果。启发: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它首次成功地将光谱滤光片阵列与无透镜衍射成像架构深度融合,彻底解耦了系统空间分辨率与光谱分辨率之间的传统制约关系,使开发者能够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如特定物质的特征光谱识别)自由选择甚至定制连续或非连续的光谱波段,极大地提升了设计的灵活性。



文献来源:Optica 7, 1298-1307 (2020) 作者: Kristina Monakhova, Kyrollos Yanny, Neerja Aggarwal, and Laura Waller



报告人:方伟康

文献标题:Hot Electron-Based Near-Infrared Photodetection Using Bilayer MoS2 《基于热电子的双层MoS2近红外光电探测》


双层MoS2间接带隙在750 nm (1.65 eV)处,但在亚带隙光(1070 nm)照明下却得到了5.2 A/W 的响应度,该光电探测器由双层MoS2和等离激元天线阵列组成,用来探测近红外光。本文证明了这种器件的工作原理和 “热电子” 有关。金属表面的光会形成一种特殊状态(表面等离激元),这种状态衰减时会产生有高能量的电子(热电子)。如果这些热电子能量足够,就能跑到双层 MoS2里,产生电流(也就是光电流)。特别的是,这种器件能 “捕捉” 到能量比 MoS2本身要求更低的光(亚带隙光),而且还能放大这种电流,光增益G达到105 。 内容:基于双层MoS2和金(Au)等离激元天线的光探测器,研究了其在 532 nm(光伏效应主导)和 1070 nm(热电子注入主导)波长下的光响应机制。 创新点:通过等离激元热电子注入,将器件响应波长从MoS2带隙对应的 750 nm 拓宽至近红外 1070 nm,突破了半导体带隙对探测波长的限制。 文章结论:证实了源自热电子注MoS2的亚带隙光电流,以及产生105光增益的光放大。 启发:等离激元衰减产生的热电子的能量不能忽视,这有助于实现宽带的光电探测器。



文献来源:Nano Lett. 2015, 15, 7440−7444 作者:Wenyi Wang, Andrey Klots, Dhiraj Prasai, Yuanmu Yang, Kirill I. Bolotin, and Jason Valentine* 发表日期:2015 报告人:胡天赐



报告人:胡天赐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