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7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文献标题: Metasurface-assisted multimodal quantum imaging 基于超表面的多模态量子成像


量子成像技术凭借量子关联特性超越传统成像极限,但现有系统存在体积庞大、功能单一的瓶颈。同时,超表面作为新兴光学调控器件,可在亚波长尺度实现多维光场操纵,但其在量子成像中的协同潜力尚未充分挖掘。研究内容:本研究结合偏振纠缠量子源和超表面,实现远程调控的多模态量子成像。通过调整偏振,可在相位对比、边缘检测和叠加成像模式间灵活切换。引入'关闭'模式进行自校准,显著提升边缘对比度至0.902,并能检测微小缺陷(约2μm)。创新点:一是利用偏振纠缠光子对与偏振复用超表面的协同作用,首次实现单系统中四种成像模式的远程切换。二是通过纳米柱旋转角度(θ=45°/135°)实现正交偏振转换,分离高频(边缘信息)与中低频(相位信息)光场,分别实现边缘成像与相位对比成像。文章结论为本研究成功实现了超表面辅助的多模态量子成像,通过偏振纠缠光源与空间频率调制的超表面协同,解决了传统量子成像体积大、功能单一的问题。启发在于量子光学与超表面器件的协同创新可突破传统技术瓶颈——超表面的小型化弥补量子光源的笨重缺陷,而量子纠缠的高信噪比增强超表面成像质量,证明跨领域互补的变革潜力。



文献来源: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22 (18) e2500760122(2025) 作者:Yifan Zhou, Xiaoshu Zhu, Tianyue Li, Zhou Zhou , Qianhui Bi, Jun Liu, Jian Chen, Boyan Fu, Juanzi He, Xiaojing Feng, Xinyang Feng, Xingyu Liu, Qianjin Wang, Shuming Wang, Zhenlin Wang, Cheng-Wei Qiu, and Shining Zhu



报告人:赵健


文献标题: Cavity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with moiré photonic crystal nanocavity 摩尔纳米光学微腔的腔量子电动力学


这篇文章围绕基于莫尔光子晶体纳米腔(MPhC)的腔量子电动力学(CQED)系统展开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光学微腔在量子信息处理中面临的品质因数(Q)与模式体积(V)限制问题。研究背景指出,CQED通过探索量子发射体与腔内光的相互作用,在强耦合和弱耦合机制下分别对量子信息传输和非线性量子光学具有重要意义。量子点(QDs)作为固态量子发射体,因其高亮度、高纯度和易于集成等优势成为理想选择,但传统微腔的Q/V值限制了进一步应用。近年来,摩尔光子晶体纳米腔因其独特的平带结构和超高Q/V值成为新范式,但此前尚未实现其与单量子点的实验耦合,主要归因于结构易坍塌和模式场与量子点空间重叠不足的挑战。研究内容方面,团队通过优化单层光子晶体的填充比和调整最外层空气孔间距,设计并制备了嵌入量子点的GaAs摩尔纳米腔结构,实验实现了Q值约2000的基模,并通过数值模拟预测理论Q值可达10^5。通过调节晶格常数(a)从298 nm增至314 nm,有效面积提升35%(从11,500 nm²增至15,500 nm²),显著提高了量子点与腔模的空间耦合概率。实验观测到单量子点与腔模共振时,光致发光强度增强8.4倍,通过寿命测量证实了约3.0的Purcell因子,且二阶相关测量显示单光子纯度提升两倍(g²(0)从0.65降至0.28)。创新点一是首次实验实现了摩尔纳米腔与单量子点的弱耦合,通过结构优化解决了悬浮双层结构易坍塌和模式场分布不匹配的难题,并利用平带特性实现了光的高局域化。此外,创新点二是团队提出的晶格常数和最外层空气孔间距调控方法为后续高性能纳米腔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结论部分强调,该工作不仅验证了莫尔光子晶体在CQED中的潜力,还为高效单光子源和低阈值激光器等应用奠定了基础。实验展示的Purcell效应和单光子纯度提升表明,该系统在量子信息处理中具有重要价值。启发方面,其高Q/V特性可进一步探索强耦合机制,而结构优化策略(如有效面积扩大)可推广至其他光子器件设计。

文献来源: 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9942-5 作者:Sai Yan1,2, HancongLi3,JingnanYang3,XiqingChen3,HanqingLiu 4,DeyanDai4, Rui Zhu1,2, Zhikai Ma3,ShushuShi1,2, LonglongYang Danjie Dai1,2,BowenFu3, Zhanchun Zuo 3,YuYuan1,2,WenshuoDai3, 1,2, Haiqiao Ni4, Zhichuan Niu4, Can Wang 1,2,5 , Kuijuan Jin 1,2,5, Qihuang Gong 3&XiulaiXu 3,6,7 发表日期: 19 May 2025



报告人:俞志翔

文章标题:Optoelectronic metadevices《光电超材料器件》


文章摘要:超表面通过对光学波前实现前所未有的纳米尺度控制,为光子学设计开辟了新方向。其主要通过控制光的相位、幅度和偏振来被动调控光的传播,并操控光的基本吸收与发射过程。凭借这些优良特性,超表面的应用领域可拓展至芯片级光电子学,以及具有创新理念的光源、显示器等。超表面是由密集亚波长纳米结构阵列构成的平面光学元件,其优良的形态特征和丰富的光学功能使其在众多技术领域具有吸引力。目前,超表面的主要应用是利用纳米结构的光散射特性控制光的传播,将一种光学波前被动转换为另一种。然而,将超表面直接融入光电器件以控制光的发射、调制或探测,同样具有巨大潜力。例如,超表面可与光源融合,显著增强辐射衰减速率(即珀塞尔效应),或通过纳米尺度电极图案化等方式,实现对发射光场角度和偏振特性的动态调控。背景介绍:在纳米尺度下,量子力学效应、光学共振等物理效应可自然显现,这些效应能实现极强的光 - 物质相互作用。通过合理设计器件结构以利用这些效应,可显著增强对电荷和光传播的控制能力,从而开发新功能,并实现远超基本微型化规则预期的功耗降低。半导体行业中推动器件微型化的制造工具,同样可用于制备高性能光电器件和电路 —— 将半导体、电介质和金属在纳米尺度下交织集成。其集成方式并非简单遵循大尺度光电子系统的设计规则,而是可通过新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各组成部分的优势,实现高密度芯片级集成。主要内容: 将超表面融入 LED,可实现对发射光波前的调控或对嵌入式发射体发射特性的塑造。这类器件被称为 “超表面 LED”,其设计理念是将超光学概念作为发射体的组成部分或器件结构的一部分。若超表面能显著提升发射效率和提取效率,并增强对发射光角度和偏振特性的控制,将为 LED 技术带来变革性影响。设计人员可采用单个超表面实现某一项功能提升,或通过多个结构组合实现多项功能的协同优化。例如,可在器件表面(即接触层)直接图案化超表面,此时超表面充当远场波前转换器。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超表面图案化不会影响 LED 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器件效率损失。将超表面融入 LED 的另一种方法是将其置于发射层的近场区域,即直接在发射层的上方、下方或内部制备共振纳米结构(如超表面中间层)。此外,还可通过将发射体精心放置在共振 “热点”,或在整个超表面结构上覆盖发射体薄膜,使超表面填充发射体。超表面与 LED 的融合可显著提升器件性能并拓展功能可实现对光发射的精确控制,定制光谱和角度特性,进而提高效率和色纯度,并集成光束整形、偏振控制等先进光学功能。文章的结论: 超材料器件需同时满足高光子性能和高效电子运作的要求,需在两个领域间进行平衡考量。具体而言,融入光电器件的超表面需在纳米尺度光控制与高效电子功能之间实现精细平衡。协同设计至关重要:在利用超表面增强光操控(如光束控制、偏振控制或波长选择性)的同时,需避免损害器件的电子性能。从纳米共振器布局到电极结构设计,光子与电子系统需协同优化,以避免电流聚集、电阻过高或非期望热效应等问题。此外,超表面与光电器件的融合需考虑材料选择和器件结构:超材料器件可采用多种材料,每种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和电子特性。例如,硅等高折射率电介质材料可通过米氏共振实现强光 - 物质相互作用,但需重点关注其与电子层的兼容性;超表面相对于活性层和电极的布局,对光操控和电子性能的优化也具有关键影响。文章的重点:① 超表面可从发射效率、提取效率两方面显著优化 LED 性能;②超表面与 LED 的主要集成方式,一为在 LED 接触层直接图案化超表面;二为将超表面置于发射层近场、发光层图案化纳米柱阵列;③超表面突破传统 LED 功能边界,可实现高像素密度显示、集成先进光学功能、适配特定应用需求。



文献来源:Science 386,eadm 7442(2024). 文章作者:Son Tung Ha†, Qitong Li†, Joel K. W. Yang. et al.



报告人:丁玺铮

文献标题:Efficient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 from Silicon Slotted Nanocubes with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具有连续域束缚态的硅槽纳米立方的高效二次谐波产生


硅等中心对称光学材料因缺乏二阶非线性光学响应,限制了其在高效非线性光学器件中的发展,虽可通过表面或界面打破中心对称性实现二阶非线性,但响应较弱且光-物质耦合效率低。研究内容:设计并制备了带槽的硅纳米立方体阵列,利用空气缝隙增大表面二阶非线性面积、增强槽表面电场,结合BIC的共振增强,实现了显著的二次谐波产生,与无空气槽的硅纳米立方体阵列相比,SHG增强超两个数量级,实验测得其SHG效率高达1.8×10-14W-1。创新点:通过引入空气槽与构建BIC共振相结合的策略,同时提升表面非线性面积与光场强度,突破了中心对称材料二阶非线性弱的局限,且工艺兼容CMOS技术。文章结论:该设计为中心对称材料开发高效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及器件提供了新策略,通过调整空气缝隙的几何参数可进一步优化SHG效率,有望推动硅基非线性光子器件的发展。启发:对于非线性超表面研究,拓展到其他的中心对称材料,可借鉴通过结构设计(如缝隙)增强表面非线性与光场局域的思路,结合共振机制提升倍频效率,且兼容成熟工艺利于实际应用。



文献来源:Laser Photonics Rev. 2022, 16, 2100498。作者:Cizhe Fang, Qiyu Yang, Qingchen Yuan, Linpeng Gu, Xuetao Gan,* Yao Shao, Yan Liu,* Genquan Han, and Yue Hao



报告人:林荣培

文献标题:Hyperspectral imaging in highly scattering media by the spectral phasor approach using two filters 利用双滤波器的光谱相量法在强散射介质中进行的高光谱成像


背景:高散射介质(如生物组织)中的高光谱成像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基于光栅或棱镜的分光系统依赖准直光路,而散射光的大角度发散特导致信号捕获效率骤降,现有技术难以直接应用。创新:本文提出双滤光片光谱相量法:首先利用大角度收光显微镜DIVER(可捕获散射介质中数倍于传统系统的光通量)结合廉价塑料滤光片(青色/绿色,成本仅10美元),通过传输函数归一化(F(λ)_norm=2*(F_cos (λ)-F_cosMIN )/F_cosMAX-F_cosMIN-1)将物理滤光片响应转化为理想余弦/正弦基函数;进而仅需三次测量(无滤光片、余弦滤光片、正弦滤光片)即可计算光谱相量分量(G/S),替代全光谱采集。实验验证:该方法在5mm强散射介质中仍保持高精度(波长定位误差小于5%),成功解析六种荧光染料光谱,并遵循线性组合律(Coumarin与Rhodamine混合溶液的相量轨迹呈直线),其性能媲美商用高光谱设备(Zeiss LSM 71)。启发:该方案不仅突破散射介质光谱采集瓶颈,通过数学映射将复杂光谱信息压缩至两通道测量,显著降低成本与系统复杂度;结合DIVER的大角度收光优势,为活体深组织实时监测及便携式诊断设备提供新路。



文献来源:Biomed Opt Express. 2018 Jul 3;9(8):3503-3511. 作者:Alexander Dvornikov and Enrico Gratton



报告人:方伟康

文献标题:Zero-bias mid-infrared graphene photodetectors with bulk photoresponse and calibration-free polarization detection 《具有体光响应和无校准偏振检测的零偏压中红外石墨烯光电探测器》


本文提出超表面介导的石墨烯光电探测器,通过非中心对称金属纳米天线模拟人工体光伏效应(BPVE),实现零偏置、室温下的中红外(4 μm波长)探测;该探测器响应度比传统 BPVE 高三个数量级,噪声等效功率(NEP)低至0.12 nW Hz-1/2,且凭借矢量光电流特性,可通过单个三端口器件实现免校准偏振检测(覆盖 0-π 偏振角,解耦入射功率与偏振信息),为低成本、可扩展的多功能红外探测技术提供新方案。 内容1:提出超表面介导石墨烯探测器,用非中心对称纳米天线模拟人工BPVE,在零偏置,室温下工作于中红外4 μm波长,噪声等效功率低至0.12 nW Hz-1/2。 内容2:设计三端口器件,通过在每个端口测量得电流不同,来实现免校准入射功率实现线偏振检测。 创新点:突破传统BPVE材料局限,零偏置低功耗,单器件解耦功率与偏振实现无歧义检测。 文章结论:该探测器性能超传统BPVE两个数量级,兼容半导体工艺,适用于红外通信、偏振成像等。 启发:“T”字型纳米天线可以实现对线偏振的响应,不光要考虑光热电效应产生的电流,也要考虑天线结构对产生电流的引导。



文献来源:Nat Commun 11, 6404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20115-1 作者:Jingxuan Wei, Ying Li, Lin Wang, Wugang Liao, Bowei Dong, Cheng Xu, Chunxiang Zhu, Kah-Wee Ang, Cheng-Wei Qiu & Chengkuo Lee 发表日期:2020



报告人:胡天赐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