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7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文献标题: Quantum imaging with undetected photons 无探测光量子成像


现有量子成像技术因需检测与物体交互的光子或依赖符合计数,在物体对探测波长不透明时受限。本研究提出新型诱导相干成像方案:闲频光子照明物体后不检测,仅通过检测信号光子实现成像,克服了探测波长限制,实验验证了其对不透明物体的高对比度成像能力。研究内容:基于诱导相干性原理构建双晶体干涉仪:NL1产生的闲频光子(1550nm)穿过物体后与NL2产生的闲频光子叠加,使信号光子(810nm)在BS2处发生HOM干涉。实现物体仅影响未被探测的闲频光子,而图像由未接触物体的信号光子构建。创新点:一是利用诱导相干性原理,首次实现 "照明光子不被探测,探测光子不照明物体" 的量子成像机制。二是实现探测波长与照明波长完全分离,成像无需符合计数测量。文章结论为本研究首次实验演示了一种基于诱导相干原理的量子成像技术,该技术利用未被直接探测的闲频光子辐照待测物体,通过与其纠缠的信号光子发生HOM干涉,成功实现了对物体的强度及相位成像。启发在于通过未探测光子提取信息,开辟量子成像新维度:无需探测光与物体交互,即可对不透明/隐形物体实现非破坏性、高对比度成像,为生物活体成像、集成电路无损检测提供解决方案。



文献来源: Nature 512, 409–412 (2014) 作者:Gabriela Barreto Lemos, Victoria Borish, Garrett D.Cole, Sven Ramelow, Radek La-pkiewicz, Anton Zeilinger



报告人:赵健


文献标题: Room-Temperature Lasing at Flatband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 基于平带BIC的室温激光


研究背景指出,光学微腔的品质因数(Q值)和模式体积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参数,而连续域束缚态(BICs)因其理论上无限的Q值成为理想选择,但传统BICs的Q值在动量空间中随偏离奇异点而快速衰减,限制了实际应用。研究内容是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平带BICs设计,通过调控介电超表面的各向异性,实现了高Q值在动量空间中的缓慢衰减,并显著提升了光学态密度(DOS),为低阈值激光器、强光-物质相互作用等应用提供了新平台。研究内容方面,团队设计了一种由二氧化钛(TiO?)纳米柱组成的矩形超表面结构,通过调节晶格各向异性因子(α = py/px),实现了平带BICs的形成。当α = 0.923时,平带BICs在Γ点附近表现出零曲率(C = 0)和无限大的光子有效质量(|m_y^*| → ∞),同时Q值在实验中被提升至约9100,比传统对称保护BICs(SP-BICs)提高了2个数量级,光学态密度(DOS)增加了7倍。通过将CdSe/Cd_xZn_{1-x}S核壳纳米片(NPLs)作为增益介质,团队在室温下实现了平带BIC激光,其阈值功率(295 kW/cm?)比传统SP-BIC激光降低了4倍,且激光线宽窄至0.21 meV,展现了极高的Q值(~9192)。创新点一体现在首次通过单一参数(晶格各向异性)调控实现了平带BICs,无需复杂的BICs合并或垂直对称性破缺设计。二是团队通过耦合模式理论(CMT)和数值模拟揭示了平带BICs的形成机制,即通过调控四个反向传播导模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平带特性与高Q值的协同优化。三是实验还验证了平带BICs的拓扑性质,其偏振涡旋在动量空间中表现出+1的拓扑电荷,进一步丰富了BICs的物理内涵。结论通过设计和实验验证了平带的概念,这种结构在动量空间中具有高Q值和慢衰减特性,并且可以通过简单地调节超表面晶格的各向异性来实现。与对称保护BIC相比,FB-BIC在Γ点附近的较大波矢状态的Q值提高了两个数量级,DOS增加了7倍,从而使得激光阈值降低了4倍。这些结果表明,FB-BIC在实现小型化光学放大器和激光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这对于集成光子芯片中的关键组件来说至关重要。平带BICs不仅克服了传统BICs在动量空间中Q值快速衰减的局限性,还通过高DOS和低群速度特性显著提升了激光性能。这一设计为高效微腔激光器、宽角度单频应用以及强光-物质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启发方面,研究展示了平带BICs在集成光子芯片和多波长应用中的潜力,未来可通过优化增益介质与模式重叠或结合激子材料进一步降低激光阈值,推动其在传感、非线性光学等领域的应用

文献来源: ACS NANO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5c01972 作者:ThiThuHaDo,?ZhiyiYuan,?EmekG.Durmusoglu,HadiK. Shamkhi,VytautasValuckas, ChunyuZhao,ArseniyI.Kuznetsov,HilmiVolkanDemir,CuongDang,HaiSonNguyen,* andSonTungHa* 发表日期: April 30,2025



报告人:俞志翔

文章标题:Ångström-tunable polarization-resolved solid-state photon sources《埃级可调偏振分辨的固态光子源》


文章摘要:高质量固态光子源的发展对纳米光学、量子光子学及相关领域至关重要。该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目标是开发可调谐光子源,这类光源不仅能提升性能,还能提供动态功能。然而,实现具有精确且宽范围可调性的紧凑型、稳健光子源仍是一项长期存在的挑战。此外,由于缺乏将纳米级光子源与动态系统有效集成的方法,可调性局限于单纯的光谱调节,无法实现诸如偏振同时控制等更复杂的功能。在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发射器嵌入超表面(QEMS)与微机电系统(MEMS)定位微腔的集成平台,实现了固态光子源的片上多自由度控制。借助MEMS-QEMS平台,我们证明含氮-空位中心的纳米金刚石在室温下的典型宽带发射可窄化至3.7纳米,且能以埃级分辨率实现动态调谐。此外,我们设计了一种波长-偏振复用QEMS,并展示了在650-700纳米宽波长范围内对MEMS-QEMS发射的偏振分辨控制,同时实现了亚毫秒级时间尺度的偏振切换。我们认为,所提出的MEMS-QEMS平台可适用于大多数现有量子发射器,显著扩展其室温性能,从而增强其在先进光子应用中的潜力。文章的研究内容: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一种片上平台,将量子发射器嵌入超表面(QEMS)与微机电系统(MEMS)调谐微腔集成,以实现动态偏振分辨光子发射,具有实时、精确且宽范围的波长可调性和偏振切换能力。经过 QEMS 纳米制造和 MEMS-QEMS 组装后,纳米金刚石中氮 - 空位中心(NVs-NDs)在室温下的典型宽带发射可窄化至 3.7 纳米。通过对 MEMS-DBR 微腔施加驱动电压,可对光子发射光谱进行动态且精确的调制,调谐精度达到埃级。且通过在不同波长编码不同偏振态,可以实现在不同波长下的不同线偏振,偏振切换的时间响应处于亚毫秒级(小于0.8 毫秒)。文章的实验原理:所提出的 MEMS-QEMS 将 QEMS 集成到动态法布里 - 珀罗微腔中,该微腔由 DBR 和 MEMS 驱动镜构成。通过改变微腔的间隙距离,共振波长会相应偏移。NVs-ND 精确位于结构中心,由紧密聚焦的径向偏振 532 纳米激光激发,有助于激发具有垂直电偶极子的 NVs-ND,该偶极子可有效激发在表面传播的 SPPs。量子发射器周围设计的超表面结构可将量子发射器激发的 SPPs 空间转换为具有所需偏振态的单向准直光子发射,单向光子发射的发散角可减小至 3° 以下。文章的结论:我们提出了一种MEMS-QEMS平台,该平台将量子发射器嵌入超表面(QEMS)与MEMS-DBR可调谐微腔集成,能够对固态光子源进行精确且灵活的控制。此外,波长-偏振复用QEMS,可在不同波长上编码不同的线偏振态,这实现了光子发射的宽范围调谐以及偏振控制。除了偏振-波长复用,该MEMS-QEMS平台还可进一步扩展,用于设计多功能动态光子源。需要说明的是,任何能产生准直性良好且垂直于表面传播的光子束的QEMS,都可集成到该MEMS-QEMS平台中。例如,集成涡旋产生QEMS将有助于实现可动态调谐的多涡旋光子源。这种具有丰富且易于集成功能的紧凑型光子源结构,可广泛应用于现代量子光子技术,例如用于产生量子高维结构化光。文章的优点:① 通过超表面结构对SPP的相位进行调控,实现了光子的准直发射;②顶部的DBR可以减小发射光谱的FWHM,通过调谐电压控制腔长改变与光学腔共振的光子的波长,实现Å级可调性;③通过设计两种不同周期,使得发射光束沿不同方向发生线偏振的靶型光栅,通过控制电压调控腔长实现波长—偏振复用的QEMS。



文献来源:Nat. Photon. (2025) 文章作者:Yinhui Kan, Paul C. V. Thrane, Xujing Liu,Shailesh Kumar. et al.



报告人:丁玺铮

文献标题:Ultrathin Nonlinear Metasurface for Optical Image Encoding超薄非线性超表面用于光学图像编码


光学信息安全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传统线性光学加密技术易受干扰。非线性光学加密(利用频率转换)提供新策略,但现有基于手性元原子的方法易被线性光学截获。研究内容:利用具有三重旋转对称性超原子的超薄非线性光子超表面,通过控制相邻超原子二次谐波的相消和相长干涉,将光学图像隐藏在基波照射下,仅能从SHG波中读取,并实现了灰度SHG 成像。创新点:SHG为唯一解密通道,线性光学无法读取,避免传统方法泄露风险。具有宽谱鲁棒性,SHG强度调制与泵浦波长无关,而是通过调控相邻超原子的取向角差控制 SHG 强度,确保加密稳定性。文章结论:这种非线性超表面为多级图像加密、防伪和无背景图像重建开辟了新途径,超窄特性和对非线性过程的直接控制对未来非线性光电器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启发:文章通过控制相邻超原子的取向角差(如θ与-θ),利用SHG的相长 /相消干涉实现振幅调制,同时通过几何相位调控相位,在亚波长尺度实现二者的独立且同步控制。这表明在倍频全息中,可结合超原子的对称设计与取向分布,同时编码振幅和相位信息,提升全息图像的对比度与信息容量,甚至实现灰度全息。



文献来源:Nano Lett. 2017, 17, 3171−3175。作者:Felicitas Walter,† Guixin Li,*,‡ Cedrik Meier,† Shuang Zhang,§ and Thomas Zentgraf*,†



报告人:林荣培

文献标题:Temporal compressive edge imaging enabled by a lensless diffuser camera 无透镜散射相机实现的时域压缩边缘成像


背景:无透镜散射相机虽能通过单次测量实现高维成像,但传统边缘检测需先重建物体原图再进行数字滤波,导致噪声累积与信息损失,且动态场景成像受限于传感器帧率。创新:本文提出时序压缩边缘成像框架(Diffuser-eCam):首先将边缘检测算子(如Roberts算子)融入前向模型矩阵(A^'=AR_m^(-1)),使压缩感知算法(TwIST等)直接从单次散斑测量中重建边缘图像,省去原图重建步骤;进而利用CMOS滚动快门特性,将动态物体时序信息编码至单帧不同,实现36帧边缘图像(588 fps)从单次曝光中重。实验表明,该方法较传统“先重建后滤波”流程显著提升图像质量——静态物体边缘检测的PSNR提升约5 dB、信息熵(IE)增长15%,动态边缘重建帧率超传感器原生帧率40倍。启发:该工作不仅验证了隐式图像处理范式在计算成像中的优势(跳过冗余步骤提升信噪比),更开创了任务导向型无透镜系统新路径:通过替换前向模型中的处理算子(如高通滤波/去噪),可扩展至其他视觉任务(人脸检测等);结合液晶超表面等可编程散射体,有望实现多模态智能成像终端,为微型化边缘计算设备提供光学解决方案。



文献来源:Opt Lett. 2024 Jun 1;49(11):3058-3061. 作者:Zheng Z, Liu B, Song J, Ding L, Zhong X, Chang L, Wu X, McGloin D, Wang F.



报告人:方伟康

文献标题:Metasurface-enabled broadband multidimensional photodetectors 《超表面增强的宽带多维光探测器》


光的强度、偏振和光谱可以编码多维信息利用单个集成的片上检测器对高维光学信息进行宽带光电检测是非常受欢迎的,但它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研究采用了一种金属表面辅助的石墨烯光电探测器,能够同时检测和区分宽带光(1-8 μm)的各种偏振态和波长,波长预测精度为0.5 μm。这种设计所赋予的双极极化性允许解耦多维信息(包括极化和波长),这可以通过编码具有不同极性和幅度的矢量光电流来实现。 内容1:设计的超表面天线结构对入射光极性,波长有特定的响应,并对其产生的光电压信号编码。 内容2:进一步设计三端口器件,通过产生信号的组合编码,并对该器件模拟1-8um极性光入射下产生的光电流响应,用机器学习进行训练预测,波长预测精度为0.5 μm。 创新点:多端口超表面设计为高度紧凑和高维的光谱偏振共同检测提供了一个配方。 文章结论:多端口超表面采用和机器学习技术的推动。它可以在极宽的波长范围(1-8 μm)内实现精确的自旋波长区分。 启发:通过超表面的设计可以实现对光波长,极化的响应,且可以用多端口设计来区别更宽波段的光。



文献来源:Nat Commun 15, 8347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2632-8 作者:Hao Jiang, Yinzhu Chen, Wenyu Guo, Yan Zhang, Rigui Zhou, Mile Gu, Fan Zhong, Zhenhua Ni, Junpeng Lu, Cheng-Wei Qiu & Weibo Gao 发表日期:2024



报告人:胡天赐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