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6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文献标题:Harnessing the Missing Spectral Correlation for Metasurface Inverse Design


深度学习的训练类似于一个炼金炉,它的"黑箱"特征带来了隐默性。对于电磁超表面,相关的智能应用也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尽管在过去的5年中,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作在复杂的光子场景中大量涌现,但它们忽略了已经存在但尚未开发的物理规律。研究内容:利用克拉默斯- Kronig关系揭示了光谱的实部和虚部之间的内在相关性,然后通过神经网络空间中的双向信息流动来模拟这种关系。这样的考虑有效地利用了缺失的光谱连接来提取关键特征。创新点:将双向循环神经网络作为超表面逆向设计的基准,并与全连接神经网络、单向循环神经网络和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变压器进行比较。除了准确性的提高,本研究还考察了中间信息产品,并从物理上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网络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性能。该工作为深度学习领域中物理信息的利用提供了可解释的视角,并促进了许多数据密集型的研究工作。文章结论:证明了更有效地提取相关特征的能力。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选择适当的模型结构在增强逆向设计网络性能方面的关键作用,单向网络和基于注意力机制的Transformer结构揭示了双向GRU网络在捕获错综复杂的依赖关系和准确预测目标频谱方面的优越性能。



文献来源: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308807 作者:Jie Zhang, Chao Qian,Guangfeng You, Tao Wang, Yasir Saifullah, Reza Abdi-Ghaleh, and Hongsheng Chen



报告人:王艺


文献标题: Engineering a light–matter strong coupling regime in perovskite-based plasmonic metasurface:quasi-bound state in the continuum and exceptional points 在基于钙钛矿的等离激元超表面中设计光-物质强耦合机制:连续域中的准束缚态和异常点


极化激元是光与物质强相互作用形成的混合准粒子,具有光子和物质激发的特性。钙钛矿材料因其优异的光学 properties 和低成本 fabrication 而备受关注。文章聚焦于基于钙钛矿的等离激元超表面上的激子-光子极化激元和激子-表面等离激元极化激元的形成,探讨了通过工程设计实现强耦合 regime 中的准束缚态(quasi-BIC)和异常点(EPs)。研究内容包括文章研究了在金属基底上的钙钛矿亚波长晶格中激子-光子极化激元和激子-表面等离激元极化激元的形成。研究发现,当钙钛矿层极薄(<50 nm)时,主要形成激子-表面等离激元极化激元;而当钙钛矿层厚度接近波长尺度时,两种极化激元共存。文章还展示了如何通过调节钙钛矿薄膜的几何参数来实现动量空间中的异常点(EPs),并增强局域态密度(DOS)。创新点是提出了一种在钙钛矿基等离激元超表面实现准束缚态(quasi-BIC)和异常点(EPs)的方法。通过简单调节钙钛矿薄膜的几何参数,实现了对极化激元模式的强耦合的控制。文章结论为成功地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钙钛矿等离激元超表面设计,用于实现极化激元准束缚态和异常点。这种设计可以利用当前的亚波长尺度钙钛矿加工技术实现。结果表明,这种设计为将金属层集成到极化激元器件中提供了一种优雅的解决方案,最小化了光子损耗。潜在的应用包括使用高 Q 因子准 BIC 或 EPs 的电泵极化激元激光器,以及探索非厄米拓扑中的极化激元物理。启发在于提示发光材料厚度对于耦合的影响,但这种含有I的钙钛矿可以在Ag薄膜上正常发光吗?

文献来源: Photon. Res. 8, A91-A100 (2020). 作者: LERAN LU,1 QUYNH LE-VAN,2 LYDIE FERRIER,3 EMMANUEL DROUARD,1 CHRISTIAN SEASSAL,1 ANDHAI SON NGUYEN1,4



报告人:付子怡

文献标题:Responsive Metasurface for Directional Control of Laser and Thermal Emission Dynamic Regulation 《响应式超表面实现激光与热辐射动态调控的定向控制》


响应式超表面可高效控制电磁波的传播和光谱特性,成为能源和信息领域的诱人技术。然而,实现近红外(NIR)激光波长和中红外(MIR)区域的空间和光谱响应能力的无干扰操控,是多光谱自适应伪装和防伪等应用中长期寻求的挑战性任务。本文研究了一种多光谱响应超表面(图a),能够独立调制 MIR 热发射,同时保持对 NIR 激光反射的稳健空间定向控制。由于 NIR 反射分裂和光子增强的金属 - 绝缘体转变。该超表面同时实现了 0.049(0.8–1.2 μm)的优异超低镜面反射率和 0.51(8–13 μm)的高热发射调节能力。内容1:提出多光谱响应超表面(MRM),集成锗(Ge)光栅与 VO₂基超表面(VO₂/Si/Al)。利用 Ge 光栅的相位梯度实现 NIR 激光的定向反射控制。内容1:通过 VO₂的金属-绝缘体相变与光子增强共振机制,动态调制 MIR 热发射率。结合红外捕获效应,分离 NIR 与 MIR 光谱调控通道,实现双波段独立操控。创新点:融合空间(NIR定向反射)与光谱(MIR发射率调制)双模态调控,通过Ge光栅的红外捕获机制消除光谱干扰。突破传统单模态局限,实现温度不变的 NIR 激光隐身与动态 MIR 伪装的协同,为多光谱应用提供无外部干预的自主响应方案,兼具低功耗与高兼容性。文章结论:设计的 MRM 提供了对空间(稳健的 NIR 定向反射)和光谱(可调 MIR 发射率)特性的双模态控制。凭借 NIR 范围内的传输相位梯度,MRM 实现了特定角度的分裂反射,利用独特的红外捕获机制和光子增强的金属 - 绝缘体转变,它在 8–13 μm 范围内实现了高动态发射率调制。启发:实现温度不变的 NIR 激光隐身与动态 MIR 伪装的协同,为多光谱应用提供无外部干预的自主响应。



文献来源: Adv. Mater. 2025, 2506061.https://doi.org/10.1002/adma.202506061 作者:M. Zhang, P. Wang, X. Liu, Y. Fan, H. Wang, S. Chen, T. Fan, C. Xiao, Y. Sun, D. Zhang, H. Zhou 发表日期: 2025



报告人:胡楠楠

文献标题: Ultra narrowband geometric-phase resonant metasurfaces


背景:几何相位的概念引发了光子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传统光学系统中的空间变偏振操作只能产生宽带几何相位。最近出现的非局部元表面通过调制与波长相关的振幅,显示出压缩工作带宽的能力。然而,它们的几何相位仍然是宽带且非线性的,这给实现超窄带元设备带来了严峻挑战。研究内容: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超窄带几何相位共振超表面技术。通过在全介质超表面中引入微扰米氏谐振器阵列,成功实现了超窄带和空间可变的几何相位。研究发现,这种结构能够在保持全局对称性的同时实现局域 Transformation,从而在像素级提供几何相位,并通过全局对称性获得超窄的操作带宽。研究者们进一步通过引入额外的微扰,使得几何相位能够被固定在谐振模式上,进而在非谐振波长下单独定义相位。实验中,研究者们制备了像素化相位梯度超表面和超透镜,实现了创纪录的高Q因子和高保密性。创新点:超窄带几何相位:首次实现了在谐振波长和非谐振波长下几何相位的独立控制,通过引入额外的微扰结构,使得几何相位能够被固定在谐振模式上。高Q因子和高保密性:实验中实现了像素化相位梯度超表面和金属透镜,其Q因子达到创纪录的3×10³至4×10³,远高于传统非局部超表面。全局对称性与局域相位调控:在保持全局对称性的同时实现了局域相位的像素级调控,从而在超窄带宽内实现了精确的波前控制。文章结论:文章成功展示了超窄带几何相位共振超表面和金属透镜的理论和实验实现。研究者们证明了在保持全局对称性的同时可以实现局域相位的像素级调控,从而在超窄带宽内实现了精确的波前控制。这种超表面技术不仅在操作带宽上取得了突破,还实现了高Q因子和高保密性,为光学信息加密和多路复用超表面开辟了新的范式。该技术在光学成像、信息加密和光学信息处理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启发:该研究为非线性光学和超表面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在实现超窄带宽和高精度相位控制方面。



文献来源: PNAS.https://doi.org/10.1073/pnas.2420830122. 作者: Xu Ouyang, Yixuan Zenga,Zi Wang , Baichuan Bo , Chi Zhang,Cheng-wei Qiu, Qinghai Song, Shaohua Yu, Yuri Kivshard, and Shumin Xiao 发表日期: 2025 4



报告人:刘高敬

文献标题: Single-pixel p-graded-n junction spectrometers 单像素p-渐变-n结光谱仪


光谱仪在科学和工业应用中被广泛使用,包括光谱检测、化学传感和高光谱成像等。传统解决方案通常需要使用机械可动部件,如光栅或迈克尔逊干涉仪,因此体积较大,不适合现场部署。近年来,研究人员致力于光谱仪的小型化,例如通过色散光学元件、窄带滤光片或傅里叶变换干涉仪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在提高光谱分辨率的同时,往往会降低信号强度,从而降低测量灵敏度。单像素光电探测器光谱仪作为一种替代方案,通过电控可重构响应函数,无需分割光路,从而提供更高的灵敏度和相当的光谱分辨率。研究内容包括介绍了一种基于AlGaAs/GaAs p-渐变-n结的单像素光电探测器光谱仪,其光谱范围从480 nm到820 nm,具有电压可调的光响应。为了重建光谱,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名为神经光谱场(Neural Spectral Fields, NSF)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独特的波长和偏压依赖的响应矩阵。该光谱仪实现了高达0.30 nm的光谱波长精度和高达10 nm的光谱分辨率。此外,研究人员还展示了该设备在光谱成像方面的高性能。创新点一是p-渐变-n结光谱仪:提出了一种基于AlGaAs/GaAs材料的p-渐变-n结光电探测器,通过改变耗尽层厚度实现电压可调响应。二是神经光谱场(NSF)方法:开发了一种新的光谱重建方法,利用神经网络直接从测量的电流-电压曲线中提取深度特征,并通过神经场技术进行连续光谱重建。三是高性能光谱成像:展示了该光谱仪在光谱成像方面的应用潜力,通过扫描单像素探测器实现了高质量的光谱成像。文章结论为研究人员成功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p-渐变-n结的单像素光谱仪,具有高光谱波长精度和分辨率。该光谱仪利用电压可调响应和神经光谱场方法,实现了从单像素光电探测器的电流-电压特性中重建光谱。此外,该光谱仪在光谱成像方面表现出色,能够生成高质量的光谱图像。该研究为光谱仪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需要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应用场景中。启发在于该研究展示了单像素光谱仪在小型化和高性能方面的巨大潜力,为开发更小、更高效的光谱仪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献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15:1773 作者:Jingyi Wang, Beibei Pan, Zi Wang, Jiakai Zhang, Zhiqi Zhou, Lu Yao, Yanan Wu, Wuwei Ren, Jianyu Wang, Haiming Ji, Jingyi Yu, Baile Chen



报告人:高恩博

文献标题: Modal Phase-Matched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 for Enhancing Third Harmonic Generation of Deep Ultraviolet Emission 模态相位匹配的束缚态(BIC)用于增强深紫外发射的第三谐波生成


深紫外(DUV)光源在光刻、杀菌和光谱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但高效生成DUV光的技术仍面临挑战。束缚态(BIC)因其高品质因子和强场局域特性,成为增强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理想平台。然而,传统BIC结构在实现高效第三谐波生成(THG)时,存在模态相位匹配和结构紧凑性的局限性。研究内容包括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相位匹配的BIC腔体设计,用于增强深紫外区域的第三谐波生成(THG)。研究通过设计一种全介质超表面,结合硅基纳米结构,实现了准束缚态(QBIC)的激发,并优化了其在DUV波段的非线性光学响应。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BIC腔体的电偶极(ED)、磁偶极(MD)、电四极(EQ)和磁四极(MQ)等模态的归一化散射截面(NSCS),揭示了QBIC在特定波长下的强场增强机制。创新点是模态相位匹配的BIC设计: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全介质超表面结构,通过模态相位匹配实现高效的第三谐波生成,显著提高了DUV波段的非线性转换效率。文章结论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相位匹配的BIC腔体设计,通过全介质超表面的优化,实现了深紫外波段高效第三谐波生成。启发在于了解BIC与Si超表面的结合。



文献来源: ACS Nano 2024, 18, 4388−4397 作者:Omar A. M. Abdelraouf, Aravind P. Anthur, X. Renshaw Wang, Qi Jie Wang, and Hong Liu



报告人:颜培烨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