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6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文献标题:Achieving Higher-Order Exceptional Points in aTerahertz Metasurface


异常点( EPs )是非厄米系统的独特特征,其中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融合,实现了超灵敏传感和拓扑能量转移等功能。虽然高阶EP已经在微盘腔和电路中进行了研究,但它们在超表面中的实现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通过调节三个金开口环谐振器之间的近场相互作用,首次实现了三阶EP ( EP3 )型太赫兹超表面。这个从二阶EP ( EP2 )到EP3的转变是通过三个特征值和特征函数的同时坍缩来验证的。创新点:利用一种结合神经网络的全局优化算法,在高维参数空间中对EP3进行了条件优化。太赫兹超表面适用于超灵敏生物传感应用,为EP3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并为先进的光通信和传感系统铺平了道路。文章结论:建立了描述耦合多能级非厄米THz系统的理论框架,通过巧妙地控制三个SRR之间的耦合,成功地实现了一个在THz频段的高阶超表面。利用集成预测神经网络模型的全局优化算法,大大加快了在高维空间中寻找与EP3最接近的参数的过程。



文献来源文献来源:Nano Letters 2025 25 (10), 3773-3780 作者:Peng Fu, Peng Pai,Wenze Lan,Shuo Du,Jiawei Shao, Leyong Hu,Chensheng Li,Yuyang Zhang, Zi-Lan Deng, Baoli Liu, LuyiYang,an dChangzhi Gu



报告人:王艺


文献标题: Topologi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n deep subwavelength structure 深亚波长结构中的拓扑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拓扑效应在凝聚态物理学中为光子结构提供了新的方法,可以实现强光学局域化和稳健的功能,即使在不可避免的制造缺陷存在的情况下。Jackiw-Rebbi态是一种基本的拓扑态,它在两个拓扑不同的1D晶格的连接处局域化,显示出对随机结构误差稳健的共振特性。这种态在没有任何显式腔结构的情况下产生强局域化效应,并且可以通过有效Dirac质量控制在晶格结构中调节局域化轮廓。研究内容提出了一种等离激元拓扑结结构,结合了拓扑稳健性和亚波长局域化特性。该结构是两个拓扑不同的金属-绝缘体-金属波导光栅的连接处。理论上展示了等离激元Jackiw-Rebbi态共振,其有效模式场面积在1560 nm波长下约为0.1 μm²,并且只需要10个周期即可完全维持无限大阵列的理想共振Q因子。创新点一提出了一种结合拓扑保护和亚波长局域化特性的等离激元Jackiw-Rebbi态共振薄膜结构。创新点二展示了通过控制两个反向传播的深亚波长等离激元模式之间的耦合常数,实现与泄漏模式共振态相关的拓扑相变。文章结论为提出了一种MIM波导光栅结结构,产生比纯光子对应物小两个数量级的模式场面积的等离激元拓扑共振效应。通过控制光栅填充因子,实现了周期调制的MIM波导在二阶布拉格条件下的等离激元拓扑相变。两个不同填充因子的Au-SiO2-Au波导光栅的连接处支持等离激元Jackiw-Rebbi态共振,只需要10个周期即可维持无限大阵列的理想共振Q因子。这种等离激元拓扑结为在高度紧凑的空间区域内创建稳健的共振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启发在于不仅加深了对JR state物理本质的理解,还为实验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指导。

文献来源: Current Applied Physics 45 (2023) 72–75 作者:Yu Sung Choi1, Ki Young Lee1, Jae Woong Yoon



报告人:付子怡

文献标题: Nonlocal metasurface for circulary polarized light detection 《非局域超表面对圆偏光检测》


现代传感和成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光波的基本物理量(如强度、波长、方向性和偏振)的准确测量。这些测量对于理解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传统的光波测量通常需要一系列笨重的光学元件,这限制了设备的便携性和集成度。本文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非局部超表面(图a),该超表面通过在硅纳米线中引入周期性的错位来实现对圆偏振光的选择性检测。研究内容1:首先研究单个Si NW中位错的光散射现象,发现对于TM和TE极化,模拟的表面电荷密度分布和表面磁电流密度分布叠加在两个半无限NW之间的界面上,分别用作局域电四极(TE,由一组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反平行取向的电偶极子表示)和局域磁偶极子(TM)。研究内容2:利用导模共振增强光吸收(d)。创新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局部超表面的新型光电探测器,专门用于检测圆偏振光。通过在硅纳米线中引入周期性的错位,设计了一种能够选择性激发特定手性光(右旋圆偏振光)的非局部超表面,同时传输相反手性的光。文章结论:通过对光学吸收和外部量子效率的测量,验证了其对圆偏振光的高效检测能力。启发:通过耦合模式理论和散射场理论,分析了超表面的工作原理,如何通过控制散射场来实现对非局部导模共振的选择性激发。



文献来源:January2023 / Optica,https://doi.org/10.1364/OPTICA.468252 作者:JIHO HONG, D JORIK VAN DE GROEP,D NAYEUN LEE, D SOO JIN KIM.DPHILIPPE LALANNE, D PIETER G. KIK. D AND MARK L. BRONGERSMA', 发表日期: 2023



报告人:胡楠楠

文献标题: Topology-imprinting in nonlinear metasurfaces


背景:非线性超表面能够通过复杂的光-物质相互作用实现光束的相位、振幅和偏振的精确控制。传统的非线性光学方法依赖于相位匹配,这在多波长和复杂环境下的应用中显得非常严格且难以实现。因此,研究者们急需一种能够在短波长范围内高效工作且易于集成的非线性光学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拓扑印迹概念,通过全介质非线性光学超表面在基本频率和高次谐波频率下复制所需的波形。这种超表面由精心设计的相位全息图构成,能够同时控制光束的相位和振幅。实验中,研究者们使用多气氛协同刻蚀技术制备了高精度纳米结构,实现了将1550 nm的基本光束转换为517 nm的三次谐波光束,并生成了复杂的光束结构,如携带轨道角动量的涡旋光束和光学结。创新点:拓扑印迹技术:首次实现了在基本频率和高次谐波频率下同时生成具有相同拓扑特性的光束,通过非线性拉曼-纳特现象实现相位锁定,克服了材料在高能区域的吸收限制。高精度制造:开发了多气氛协同刻蚀技术,解决了高精度纳米加工的难题,制备出侧壁陡直、尺寸精确的超表面结构。性能突破:实现了高效率的三次谐波生成和复杂的光束整形,即使在材料的吸收窗口内也能保持光束的拓扑特性。文章结论:文章成功展示了全介质非线性超表面在生成具有相同拓扑特性的二维OAM光束和三维Hopf链方面的能力。通过调制有效非线性易感性,实现了基本频率和三次谐波频率下光束的精确控制。启发:拓扑印迹技术为非线性光学领域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特别是在复杂光束整形和高效率谐波生成方面。



文献来源: Science Advances. 作者:Jiannan Gao, Hooman Barati Sedeh,Liang Feng, Natalia M. Litchinitser 发表日期: 2025.6.13



报告人:刘高敬

文献标题:Single-nanowire spectrometers 单纳米线光谱仪


光谱学是一种在工业过程和基础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表征技术。随着对小型化、便携式光谱仪的需求增加,尤其是在尺寸和重量受限的应用场景中,如现场快速检测、芯片实验室系统等,传统的基于干涉仪或光栅的微型光谱仪由于光学元件或路径长度的限制,在进一步小型化方面面临挑战。此外,现有的计算光谱重建技术虽然能够绕过这些限制,但它们通常依赖于复杂的毫米级滤光片阵列和电荷耦合器件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探测器,难以进一步微型化。研究内容包括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纳米线的超紧凑微型光谱仪设计。这种设计不依赖于复杂的光学元件或腔体,而是通过计算重建从纳米线不同位置的光谱响应函数和测量到的光电流来重建入射光谱。研究人员展示了这种光谱仪能够准确地重建可见光范围内的单色光和宽带光光谱,以及从厘米尺度的焦平面到无透镜的单细胞尺度的原位光谱成像。创新点一是单纳米线作为光谱仪的核心元件:将传统的分离和检测光的独立元件集成到一个微米尺度的单根纳米线中,通过调整生长过程中的源蒸汽,实现了纳米线沿长度方向的成分梯度变化,从而实现了光谱响应的梯度变化。二是计算光谱重建技术:通过电子探测纳米线不同位置的光电流,并与预校准的响应函数进行交叉验证,计算重建入射光信号。这种技术使得光谱仪的尺寸大幅缩小,同时保持了较高的光谱分辨率。三是超紧凑尺寸:整个光谱仪的活性元件缩小到仅几百纳米宽、几十微米长,无需复杂的光学元件或色散光学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光谱仪的便携性和适用性。文章结论为该研究成功展示了基于单纳米线的微型光谱仪能够准确重建单色光和宽带光光谱,并且在厘米尺度和微米尺度上实现了光谱成像。这种光谱仪的分辨率与现有的可见光范围内的光谱重建微型光谱仪和商业厘米级系统相当,但尺寸大幅减小。此外,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组成,可以将光谱响应范围扩展到从紫外到红外的任何波长范围。 启发在于该研究为纳米技术在光谱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展示了如何通过纳米结构的设计和工程化实现传统光学元件的功能,为开发更小型、更高效的光谱仪提供了可能。



文献来源:Science 365, 1017–1020 (2019) 作者:Zongyin Yang1*, Tom Albrow-Owen1*, Hanxiao Cui2, Jack Alexander-Webber2, Fuxing Gu3, Xiaomu Wang4, Tien-Chun Wu1, Minghua Zhuge5, Calum Williams2, Pan Wang6, Anatoly V. Zayats6, Weiwei Cai7, Lun Dai8, Stephan Hofmann2, Mauro Overend2, Limin Tong5, Qing Yang5, Zhipei Sun9,10, Tawfique Hasan1†



报告人:高恩博

文献标题: 一维等离激元晶格中的能带结构调控


一维等离激元晶格因其同时支持表面等离极化激元(SPPs)和局域表面等离激元(LSPRs),成为研究能带调控的理想平台。SPPs通过光栅耦合实现动量匹配,而LSPRs通过近场增强显著提升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这种双模式特性使得等离激元晶格比传统光子晶体具有更丰富的能带结构。文章综述了:以一维等离激元晶格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能带调控、表面晶格共 振、连续域中的束缚态以及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四个方面阐述金属等离激元的新颖性质和最新进展。启发在于了解等离激元。



文献来源: 人工晶体学报(2021) 作者:曹凤朝 ,吕博昆 ,丁宇峰 ,石锦卫



报告人:颜培烨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