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4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文献标题:Kirigami Engineering—Nanoscale Structures Exhibiting a Range of Controllable 3D Configurations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剪纸艺术(kirigami)的方法,通过设计切割几何形状,将平面薄膜转化为复杂的3D结构。研究发现,通过调整切割尺寸与薄膜厚度的比例,可以控制结构的对称或反对称的离面构型。实验和有限元分析(FEA)揭示了这种构型转变的临界几何条件,并展示了其在微纳尺度器件(如光学扫描微镜、新型执行器和纳米机器人)中的潜在应用。 结构设计:设计了一种简单的剪纸单元,由两个通过铰链连接的悬空面板组成,关键参数包括切割宽度(cc)和铰链长度(hh)。 制备工艺:使用聚焦离子束(FIB)在氮化硅(SiNxx​)薄膜上直接切割图案,薄膜厚度分别为50 nm、100 nm和200 nm。 实验观察:通过SEM和光学轮廓仪测量,发现薄膜在拉伸应力下会自发形成对称或反对称的离面构型。 当切割宽度 cc 小于临界值 c∗c∗ 时,结构呈现反对称构型(面板向相反方向倾斜)。当 c>c∗c>c∗ 时,结构转变为对称构型(面板向同一方向倾斜)。实验和FEA表明,构型转变的临界条件与 h/dh/d(铰链长度与薄膜厚度的比例)和 c/dc/d(切割宽度与薄膜厚度的比例)相关,且呈近似线性关系。薄膜的固有拉伸应力是触发离面变形的关键因素,阈值应力 σ∗σ∗ 随切割宽度的增加而降低。 我们报告了薄膜厚度对一个简单的折纸结构的影响,这种结构可以在单轴拉伸加载时设计成改变面外形态的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在保持整个切割几何形状的同时,切割尺寸的简单变化导致结构呈现对称或反对称的面外构型,其机械变形对厚度非常敏感。



文献来源:Zhang X, Medina L, Cai H, Aksyuk V, Espinosa HD, Lopez D. Kirigami Engineering-Nanoscale Structures Exhibiting a Range of Controllable 3D Configurations. Adv Mater. 2021 Feb;33(5):e2005275. doi: 10.1002/adma.202005275. 作者:Xu Zhang, Lior Medina, Haogang Cai, Vladimir Aksyuk, Horacio D. Espinosa, Daniel Lopez



报告人:王艺


文献标题: Observation of bulk Fermi arc and polarization half charge from paired exceptional points 从成对EP点观察体费米弧和极化1/2电荷


大多数实际系统,尤其是光子学系统,由于辐射到开放空间或材料的增益或损耗,通常是非厄米的。非厄米特性使得拓扑性质更加丰富,例如出现新的简并类别——异常点(EPs),在这些点上系统的两个或多个共振在本征值和本征函数上重合。研究内容包括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配置,即在动量空间中成对的EPs,这使得能够在能带结构和远场极化中揭示EPs的拓扑特征,并将拓扑带理论扩展到非厄米系统中。具体来说,文章展示了当在二维周期性光子晶体(PhC)结构中加入辐射损耗时,狄拉克点(Dirac point, DP)会分裂成一对EPs。实验部分通过角度分辨散射测量来直接成像样品的等频轮廓。利用偏振判断EP所携带的拓扑荷。创新点一是对于体费米弧的说法很新颖。二是通过测试EP附近的极化变换来判断ep的极化电荷。文章结论为成对EPs的拓扑性质赋予了能带结构和远场发射独特的特征,表现为体费米弧和极化半拓扑电荷的出现。我们的结构还提供了一种易于实现的方法来在宽频率范围内创建半整数矢量涡旋波束。启发在于该工作对EP极化电荷的判断实验依据比较充足,但理论推导不够明确。

文献来源: Science 359, 1009–1012 (2018) 作者:Hengyun Zhou,*† Chao Peng,1,2* Yoseob Yoon,3 Chia Wei Hsu,4 Keith A. Nelson,3 Liang Fu,1 John D. Joannopoulos,1 Marin Soljačić,1 Bo Zhen5 发表日期: 2018



报告人:付子怡

文献标题: 《基于等离激元超表面的多偏振敏感光电探测器》


除了线偏振光之外,多波段偏振敏感光电探测技术可以同时探测光的强度和多偏振模式,在生物医学、地质勘探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在过去几十年来,双波段或多波段偏振光电探测器的制造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些具有结构手性和各向异性材料已经被用于探测圆偏振光和线偏振光,但是这些光电探测器的性能受到材料固有属性的阻碍,如偏振度低、光响应时间慢、和迁移率低等缺点本文器件主要是由单层二维材料 MoSe2 和 H 型金属纳米组成。该 H 型金属纳米结构因其独特的手性和各向异性结构,使得其对不同偏振态下的圆偏振光和线偏振光呈现出不同的等离激元光学响应。内容一:通过将其与二维材料 MoSe2 结合,利用 MoSe2 在可见光波段处的光电导效应,我们将与偏振态相关的等离激元光学响应转换为光电流响应,从而实现对不同偏振态的有效光电探测。创新点:通过优化等离激元超表面结构和制备工艺,该光电探测器在 810 nm 波段圆偏振光照射下显示出 0.35 的高圆偏振度,以及在 633 nm 波段线偏振光照射下处高达 0.4 的线偏振度。启发:该原型器件可以提供多波段和多偏振模式光探测,为化学分析和多功能生物传感器的实现提供了一条途径。



文献来源: Nanoscale, 2024 http://doi.org/10.1039/D4NR00808A 作者:Qinghu Bai#, Xin Huang, Shuo Du, Yang Guo, Chensheng Li, Wei Li, Junjie Li, and Changzhi Gu 发表日期: 2024



报告人:胡楠楠

文献标题: Dual-polarity plasmonic metalens for visible light


表面形貌和折射率轮廓决定了透镜的决定性功能。迄今报道的大多数透镜的极性,即正透镜(凸透镜)或负透镜(凹透镜),都取决于界面的曲率。在这里,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一种反直觉的双极性平面透镜,它基于圆偏振光的螺旋度相关相位不连续性。具体来说,通过控制输入光的螺旋度,正负极性可以在一个相同的平面透镜中互换。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在同一个等离子透镜上可以观察到螺旋度可控的真实和虚拟焦平面,以及放大和消磁成像。这种具有双极性的质子金属透镜可为依赖于角动量的聚焦和成像设备、基于角动量的量子信息处理和集成纳米光电子学等领域的先进研究和应用提供支持。内容一:双极等离激元透镜示意图。透镜由玻璃基板上的等离子偶极子天线阵列组成,其方向沿聚焦方向(x)变化。相邻偶极子之间的距离 S 为400 nm,沿两个平面方向相同。相位变化完全由偶极子的方向决定。内容二:模拟双极性等离子透镜。对波长为 740 nm 的 CP 波在正常入射条件下通过透镜的传播进行了全波模拟。(a) 强度和相位分布表明,透镜对 RCP 入射光起到了正透镜的作用。(b) 对于 LCP 入射光,同一透镜改变了极性,变成了负透镜。结论和创新我们提出并通过实验实现了一种可在可见光频率下工作的双极性等离子平面透镜。该设计基于当 CP 光转换为相反的圆极化时发生的界面相位不连续。通过控制入射光束和透射光束的极化,我们展示了同一个等离子透镜的聚焦特性可以在凸透镜和凹透镜之间改变,这与具有固定极性的传统透镜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此前有人声称,基于纳米光子阵列的双极性质子透镜具有凹透镜效应,即质子透镜形成的物体存在虚拟焦平面或消磁虚拟图像,但没有直接的实验观测结果。相比之下,我们通过观察真实焦平面和虚拟焦平面的聚焦情况,以及物体靠近透镜时的放大和消磁图像,明确显示了同一质子透镜的凸透镜和凹透镜功能。由于该等离子透镜是由简单的可变取向等离子偶极子构成,因此不涉及复杂的等离子纳米结构设计。启发学习了解超透镜的机理,并成功复现文章内容,知道了如何排列超表面使得几何相位实现0到2pi的转变,推导了超透镜公式,明白了如何排布调整焦距,实验中如何证明,此文章是比较经典的超透镜文章,可以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文献来源:naturecommunications Accepted 16 Oct 2012 DOI: 10.1038/ncomms2207 | www.nature.com/naturecommunications 作者:LiXianzhong Chen1,*, Lingling Huang1,2,*, Holger Mu¨hlenbernd3,*, Guixin Li4, Benfeng Bai2, Qiaofeng Tan2, Guofan Jin2, Cheng-Wei Qiu5, Shuang Zhang1 & Thomas Zentgraf 发表日期: 2012



报告人:刘高敬

文献标文献标题: Topological photonics


拓扑学,即连续变形下守恒性质的数学,在光子学领域正创造着一系列新的机遇。文章综述了其基本原理和概念,拓扑相变、拓扑保护的边缘态等,并强调了如何在光子晶体、耦合谐振器、超材料中实现拓扑效应。拓扑光子学是受固体材料中拓扑绝缘体发现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它利用光子材料的全局波函数行为来探索新的光状态和潜在的应用。拓扑绝缘体在体内部是绝缘的,但在表面可以无损耗地导电,即使在存在大量杂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例如文章提到的量子霍尔效应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文章也讨论了从Dirac锥的稳定性到三维系统中线节点和Weyl点的稳定性,以及它们相关的表面态,在三维系统中实现拓扑保护态的可能性。文章对拓扑光子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包括新拓扑镜像、相位和不变量的发现,以及拓扑效应在提高光子器件鲁棒性方面的技术应用。



文献来源:Nature photonics, 2014, 8(11): 821-829. https://doi.org/10.1038/nphoton.2014.248 作者:Ling Lu*, John D. Joannopoulos and Marin Soljačić 发表日期: 2014



报告人:高恩博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