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3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文献标题:Rotation-induced plasmonic chiral quasi-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


在这里,我们通过巧妙地旋转其中一个成对的等离激元砖,从而影响结构的不对称性,揭示了连续体中手性准束缚态(准BICs )的实现和控制。通过精确控制旋转角度,我们实现了准BIC中辐射损耗的连续调制,并实现了从完美半波片到左旋圆偏振光的良好吸收器的转变。这种转变利用了固有的手性,在模拟和实验观察中都具有相当高的圆二色性(≈0.35 ),显示出对亚波长尺度内手性光的前所未有的控制。 共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强弱可以用品质因子( Q )来表征,品质因子是由辐射损耗和耗散损耗共同决定的重要特性,而耗散损耗是金属材料所固有的[ 11-13 ]。最近的进展已经将连续体中的束缚态( BICs )作为一种新的方法,通过阻断辐射通道来显著提高Q因子[ 14 ],特别是在不存在耗散损耗的全介质纳米结构中。 等离激元晶胞的示意图如图1 ( a )所示,其中一个光学厚的金( Au )镜和一对带有圆角的Au砖被介质二氧化硅( SiO2 )间隔物隔开。 当θ为0 °时,在946.49 nm的特征波长处出现了超高Qrad > 108的BIC,其中等离激元超表面在垂直入射时相对于圆偏振( CP )激发是对称和非手性的。 改变旋转角度显著增强了LCP入射光与等离激元超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920 - 950 nm的窄光谱范围内发生了准BIC共振。值得注意的是,在旋转角度为θ 50 °时,超表面抑制圆极化转换,RRL趋近于0。 我们利用成熟的金属-绝缘体-金属( MIM )结构来设计反射平台[ 37-40 ]。等离激元单胞的示意图如图1 ( a )所示,其中一个光学厚的金( Au )镜和一对带有圆角的Au砖被介质二氧化硅( SiO2 )间隔物隔开。中间Si O2间隔层厚度为h95 nm,Au基底厚度为130 nm。成对的金块长度为l 310 nm,宽度为w 120 nm,高度为t 50 nm,拐角半径为20 nm,间隔为s 350 nm,沿x和y轴方向分别周期为700和350 nm的矩形晶格排列。 图1 ( d )中的结果表明,改变旋转角度显著增强了LCP入射光与等离激元超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920 - 950 nm的窄光谱范围内发生了准BIC共振。值得注意的是,在旋转角度为θ 50 °时,超表面抑制圆极化转换,RRL趋近于0。如果入射光切换为RCP,在θ - 50 °处可以看到这种准BIC共振(图1 ( e ) ),与LCP完全对称。 图3 ( b )分别显示了LCP入射下的反射光谱,在860 - 980 nm的宽光谱范围内,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观察到交叉极化反射率的显著降低,表明由于对称性的破坏,手性BICs的出现表现出增强的场局域化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文献来源:Photonics Research, 2025, 13 (1): 69, Published Online: Dec. 16, 2024 作者:Chunhua Qin 1Yadong Deng 2Tianshuo Lyu 1Chao Meng 2Sören Im Sande 2Sergey I. Bozhevolnyi 2Jinhui Shi 1,3Fei Ding 2,*



报告人:王艺


文献标题: Tunable plasmonic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 in the visible range 可见光范围内动态可调的等离激元BICs


BICs是作为连续域中的束缚态,能够在光锥之上的连续域(如光子带)中存在而不辐射到远场,这可以看作是连续域中的奇异点。理论上,BICs具有无限的辐射品质因数和零线宽。按照形成BICs的纳米结构的种类不同可以将BIC粗略分成几类:介质 BICs、等离激元BICs和杂化结构。其中,等离激元BICs利用表面等离激元(SPPs)的特性,能够将光场限能够将光场限制在纳米尺度。然而,由于金属的固有损耗,观察和操控等离激元BICs是一个挑战。研究内容包括制备了多个具有不同槽深的一维全金属光栅样品。使用单晶银板作为基底,并通过聚焦离子束(FIB)刻蚀技术制备V形纳米槽。基于耦合模理论(CMT),研究者们建立了多模式耦合的理论模型,用于描述等离激元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预测BICs的存在。创新点一是通过调解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SPR)完成整个系统的Zak相位跃变说明拓扑带反转;二是CMT的应用在金属光栅方面的推广和利用FIB刻蚀的实验复杂程度大大降低。文章结论为理论上预测并从实验上证明了1D全金属光栅中可见范围内的等离激元准BIC可以通过强模态耦合来观察和进一步控制。通过调谐LSPRs,我们观察到等离激元带反转,这对应于1D狄拉克点的产生和BIC的“消失”。这种拓扑能带反转的特征是Zak相变。此外,我们还在一维全等离激元系统中观察到非对称保护的BICs,其形成可以是通过结合CMT和SPP发射机制来理解。启发在于这个工作将CMT理论用于等离激元模式是较为清晰的,且证明了Zak相位的拓扑反转。另外学到的一点是利用ccd的亮暗模式成像去判断特定模式。

文献来源: PHYSICAL REVIEW B 103, 045416 (2021) 作者:Shuoyan Sun,1,* Yufeng Ding,1,* Haozhi Li,1 Peng Hu , 2 Chang-Wei Cheng,3Yungang Sang,1,3 Fengzhao Cao,1 Yue Hu,1 Andrea Alù,4 Dahe Liu,1 Zhaona Wang,1 Shangjr Gwo,3,5,† Dezhuan Han , 2,‡ and Jinwei Shi 1,§ 发表日期: 2021



报告人:付子怡

文献标题: 《品质因子与圆二色可独立调控的手性导模共振》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Q因子或圆二色性(CD)的单一调控,对二者的协同独立操控机制仍缺乏系统性探索。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一种双原子介电超表面光栅,通过调控双原子介电超表面光栅中两个关键结构参数,来实现对导模共振(GMR)的Q因子与CD值的独立控制,同时该文章分析表明该独立调控特性源于垂直入射下正交线偏振光激发导模场的集体干涉效应调制。研究内容1:当两个相邻Z形纳米结构之间的距离d不等于Px/2时,结构周期沿着x轴加倍,第一布里渊区边缘的导模由于布里渊区折叠而出现在Γ点,成为其Q因子可以通过改变非对称参数δd = Px/2 - d连续调谐的GMR。研究内容2:Z形纳米结构可以有效地将TM光和TE光(分别对应于垂直入射下的x偏振光和y偏振光)耦合到GMR中。TE波和TM波的激发导模场之间的强度比可以通过改变结构周期Py来连续调制,从而实现导模场的可控自旋选择性集体干涉并允许可调谐CD。研究内容3:在超颖表面光栅附近观察到增强的电场和磁场,验证了手性共振的模式。具体地,电场的z分量(Ez)和磁场的x分量和y分量(Hx和Hy)显著增强,增强的磁场被定位在平面薄板内,表明类TM-GMR的激发,确认所研究的手性光共振源于GMR。创新点:通过调控双原子介电超表面光栅中两个关键结构参数,来实现对导模共振(GMR)的Q因子与CD值的独立控制。文章总结:论文演示了具有可控Q因子和CD的手性GMR可以使用双原子介电超表面光栅来实现。所设计的表面光栅中的GMR的产生源于布里渊区折叠,而其CD的结果由圆偏振照明的TE和TM分量激发的导模场的自旋选择性集体干涉。启发:通过文章中结构独立控制CD和Q因子的模式,知道周期可以在同时改变激发不同模式干涉进行调控。



文献来源:Nano Lett. 2025,25,2519-2527 作者:Zhancheng Li, Shiwang Yu, Guangzhou Geng, Jiagi Cheng, Wenwei Liu, Yuebian Zhang, Junjie Li,Hua Cheng,* and Shugi Chen* 发表日期: 2025



报告人:胡楠楠

文献标题: Nonvolatile Switchable Janus Metasurface for Multi-Dimension Encoded Near- And Far-Field Functionalization


通过考虑电磁波的非传统参数,简纳斯元表面提供了一种将多种功能集成到单个设备中的新策略。然而,传统的 Janus 元表面缺乏可重构性,而且由于采用普通的多层结构,制造工艺复杂。本文表明集成了相变材料 Ge2Sb2Te5(GST)的多加密 Janus 元表面可实现双功能的可调切换和双面空间不对称波前操纵。通过控制四个自由度(即入射波长、偏振、输出方向和 GST 的相位状态),元表面可同时实现传输相位和反射振幅调制。作为实验演示,透射型全息图和反射型灰度图像被安全加密在一个元表面中,并通过两个特定密钥(包含四个光学参数)进行主动切换。内容一:(a) 元表面可以用密钥 1 重构全息图像,密钥 1 包含四个引脚(x 偏振,𝜆1 = 1. 55 μm,GST 的非晶态,透射远场)。 b) 利用包含四个引脚(y 偏振,𝜆2 = 1.4 μm,GST 的结晶态,反射近场)的密钥 2 可以解码高分辨率灰度图像。为了实现近场和远场功能的解耦,需要同时调整四个光学参数,以纠正各种情况。内容二:a) 关键 1 的透射相位随 Lx 和 Ly 变化的函数。 b) 关键 2 的基于 GST 的元表面的反射率随 Lx 和 Ly 变化的函数。Lx 和 Ly 均在 100-500 nm 范围内摆动。 c) 选择了八种单元单元设计,从而使键 1 的远场相位间隔为 𝜋/2,键 2 的近场振幅调制达到 2 级。 d) 双功能 Janus 元表面的设计原理。创新点一 我们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可重构的 Janus 元表面,它集成了透射型全息图像和反射型灰度图像。两个编码图像分别由两个具有四个特定光学参数(即入射波长、偏振、输出方向和 GST 的相位状态)的密钥解码。我们提出的 Janus 元表面同时具有可调谐的可重构性、光学参数的多维控制以及近场和远场功能化的解耦。文章结论我们展示了一种通过控制四个光学参数实现多通道图像加密的可重构 Janus 元表面。由于 a-GST 和 c-GST 薄膜具有不同的光学特性,因此可以沿相反的输出方向对电磁波进行非对称和可切换操作。基于振幅和相位操作的结合,所展示的元表面可以实现近场和远场功能的解耦。通过进一步考虑入射波长和偏振,可将双重功能编码为四个光学参数。启发学习 此篇文章通过改变温度来使得相变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让我明白了相变材料的调控机理,看如何能利用相变材料来对二次谐波进行调控。



文献来源: Adv. Funct. Mater. 2024, 2419741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19741 作者:Sha Hu,Zhuoxuan Han, Shuo Du, Chao Wang, Nannan Hu, Zhiqin Fan, Xin Huang, and Changzhi Gu 发表日期: 2024



报告人:刘高敬

文献标题: Antiferromagnetic–Ferromagnetic Heterostructure-Based Field-Free Terahertz Emitters


铁磁异质结构自旋电子太赫兹(THz)发射器因其高效率、高稳定性、低成本、超带宽、可控极化等特点,被认为是下一代太赫兹源最有前途的候选发射器之一。然而,它们依靠外部磁场来实现自旋到电荷的转换,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作为实际器件的应用。文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反铁磁-铁磁(IrMn3|Co20Fe60B20)异质结构,证明了其可以在没有任何外部磁场的情况下有效地产生太赫兹辐射。创新点一该研究的太赫兹发射器不需要外部磁场来实现自旋到电荷的转换,这与依赖外部磁场的传统方法不同,大大简化了结构设计并提高了其实用性。创新点二太赫兹发射的偏振可以通过旋转样品方位角来灵活控制,展示了主动太赫兹场操控能力。创新点三通过结合三层样品和双层样品进一步提高了太赫兹发射的强度。文章总结设计了一种由AFM(IrMn3)和FM(Co20Fe60B20)材料组成的自旋电子异质结构,并演示了其在不使用外部磁体的情况下产生光相干太赫兹。太赫兹发射是由于FM|AFM界面上的逆自旋霍尔效应和交换偏置效应而产生的结果,这种无场相干太赫兹发射促进了自旋电子太赫兹光电器件的发展。启发在于这种无场自旋太赫兹发射简化了实验条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文献来源: Advanced Materials,2022,34(42):2204373.http://doi.org/10.1002/adma.202204373 作者:Xiaojun Wu,* Hanchen Wang, Haijiang Liu, Yizhan Wang, Xinhou Chen, Peng Chen, Peiyan Li, Xiufeng Han, Jungang Miao, Haiming Yu, Caihua Wan,* Jimin Zhao,* and Sai Chen* 发表日期: 2022



报告人:高恩博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