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3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文献标题: From Local to Nonlocal High-Q Plasmonic Metasurfaces


BICs是在由高折射率材料制作的介质光子结构中实现的,其背后的物理学探索了通过调整几何参数来降低辐射Q因子的想法,例如组成超表面的超原子的不对称性。 我们通过调控等离激元超表面中局域和非局域共振模式转换过程中共振模式的耗散特性,揭示了高Q等离激元结构的基本物理基础。 由金膜基底上的垂直开口环谐振器( VSRRs )组成[ 13 ]。左边:具有垂直开口谐振环的等离激元(金) BIC超表面中的光捕获。右边:通过参数缩放实现局域和非局域共振之间的转换,其中α是缩放参数 这种等离激元结构支持暗和明亮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LSPRs )。通过仅用缩放因子α对高度参数(柱子和中间连接体的高度)进行缩放,同时保持其他参数不变,这有利于两种模式在局域和非局域区制之间转换。 当标度参数α从1.5减小到0.01时,局域共振向非局域共振转变,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征:( 1 )共振波长(在自由空间中)接近周期( λ→P ,其中P为1 μ m),如图2 ( c )所示;( 2 )两种模式的Q因子[图2 ( a ) ]和模式体积[图2 ( b ) ]都有显著的增加,其差异跨越几个数量级。 在这种局域LSPR中,个体单元共振(局域)占主导地位,掩盖了依赖于相邻单元间强相互作用的集体共振(非局域)的可忽略贡献[ 17 ]。这一点很明显,因为单个孤立单元表现出与整个阵列[参见增补材料( SM ) ,S3 ]几乎相同的电场分布和光谱增强。 亮的LSPR的Q因子较低,在α =1.5处Q≈19.8 [图2 ( a ) ]。这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我们通过降低高度参数来提高等离激元纳米结构中的Q因子的方法并不局限于具有VSRR单元的特定超表面。 我们提出了一种通过设计共振模式的耗散Q因子来实现等离激元超结构中大Q因子的一般概念性方法。非局域区域获得更高的Q因子需要增大晶格周期来扩展工作波长,因为最大Q因子是波长依赖的。这表现在λ = 880 nm处的Qmax=627和λ =5 μ m处的Qmax =6330



文献来源:Liang Y, Tsai DP, Kivshar Y. From Local to Nonlocal High-Q Plasmonic Metasurfaces. Phys Rev Lett. 2024 Aug 2;133(5):053801. 作者:Yao Liang 1 , Din Ping Tsai 1 2 3 , Yuri Kivshar 4



报告人:王艺


文献标题: Polariton Bose–Einstein condensate from a bound state in the continuum 与BIC结合实现极化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连续域束缚态存在于平面光子晶体晶格中,尽管它们位于光锥内,但由于对称性保护,不会向远场辐射。这些态具有不变的拓扑电荷,类似于量子流体中的涡旋。因其独特的光子特性受到广泛关注。BICs能够实现极窄的光谱共振,且由于对称性保护或共振捕获,光子不会辐射到远场。而极化激元是光与物质的混合激发态,由激子和光子的强耦合形成,其寿命可以从几皮秒到几百皮秒不等。研究者们尝试将BICs模式局域的光子与激子耦合,后者结合了光子的相干性和激子的强相互作用。这种激子极化激元形成的凝聚也具有BIC涡旋极化的特点。研究内容包括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个平面波导,其核心由12层GaAs量子阱和AlGaAs势垒组成,并在前五层上蚀刻了一维光栅。通过调整光栅的填充因子,可以调节光子共振的对称性和损耗。所有光学测量均在4K的低温下进行,通过角度和能量分辨的光致发光(发射来获取极化激元的色散关系。使用条纹相机重建了极化激元凝聚的时间动态,用于测量极化激元的传播长度,与从拟合色散中得到的极化激元群速度一起,估计了不同能量下的极化激元寿命。创新点一是结构上很有新意,将DBR与一维光栅结构放在一起,所形成的特殊的三维色散关系,导致了后续凝聚的凝聚点是位于下至能带的鞍点。二是通过测试极化激元的寿命,与机子寿命对比,突出说明了激子与BIC模式局域的光子耦合的长寿命特点。文章结论为利用BICs来提高极化激元波导中辐射激发的寿命,这使得在低功率密度阈值下实现极化激元BEC成为可能。由于极化激元BIC的高品质因数,即使没有绝对能量最小值,冷凝也发生在色散的鞍状点。这项工作开辟了未探索的途径来控制光的宏观量子流体的拓扑性质,实现无阈值相干光发射器,以及使用平面波导的简单浅图案化在替代材料平台33-35中超表面激子-极化激元的潜在应用。启发在于该工作对于色散曲线三维空间的分析,解释说明了看似一条能带与激子带发生强耦合为何会有四条分支出现,且为后面凝聚出现在鞍点面下伏笔。

文献来源: Science..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583-7 作者:V. Ardizzone等 发表日期: 2022



报告人:付子怡

文献标题: 《高Q值磁环形偶极子共振介质超构表面》


环形偶极子(TD)是一种区别于电偶极子(TD)和磁偶极子(MD)的电磁波基本激发源。TD震荡形成的共振模式可以明显减少材料的辐射损耗,能够获得具高品质因子(Q值)共振腔,这种TD共振腔模式的激发能够极大地促进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近年来,人工超构表面(或超构材料)的出现为TD的激发提供了新的平台。目前,对ETD的研究较为广泛,而对高Q值MTD的激发及其应用探究较少。本文研究利用全介质超构表面中能带折叠的导模共振,成功地构建了高Q值 MTD共振。内容1当改变纳米棒的空间距离时,模式的Q值迅速减小,退变成一个高Q值的MTD共振模式,且该模式的Q在动量空间具有较大的鲁棒性。内容2通过制造一系列硅超表面并测量它们的透射光谱来验证该MTD模式。实验测量和模拟结果吻合良好,实验中获得了MTD模式的Q值为5079。创新点:MTD共振模式,且该模式的Q在动量空间具有较大的鲁棒性。共振模式在器件的水平面形成了一系列反向分布的磁矢量,它们激发了垂直方向上反向的电偶极子,结合入射光场,最后激发了水平面的MTD模式。文章总结:由于电偶极子在器件中的震荡,因此该模式能够非常好地局域电场在器件的内部,有利于增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启发:通过改变相对位移去打破对称性,从而进行BIC变成BIC过程,并且利用导模的模式进行电场聚集在结构中间进行光与物质结合。



文献来源: APL Photonics 9.076106(2024) 作者:Ying Zhang; Lulu Wang; Haoxuan He, Hong Duan; Jing Huang; Chenggui Gao; Shaojun You D.Lujun Huang D; Andrey E.Miroshnichenkow D: Chaobiao Zhouy o 发表日期: 2024



报告人:胡楠楠

文献标题: Gesture-Interactive Dynamic Holo-Display via Topography Flexible Metasurfaces


在迈向下一代智能光学设备的过程中,元光学的主动可调谐性是超越传统光学设备、扩大其多功能性的最理想特性之一。尽管通过各种可调谐方法取得了进步,但调谐能力的编码自由度仍然严重限制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动态性。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种手势互动方案,通过拓扑柔性元表面(TFM)来扩大调谐能力的编码自由度。通过调节不同的表面形貌,我们充分挖掘了潜在的调谐自由度(DoF),动态显示/加密了多达 16 个独立的全息图像,超过了最先进的调谐自由度。通过手势触发、手动弯曲和其他大面积可重复控制方法对这种拓扑灵活性进行交互式调整,以提取和显示相应的全息图像。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激发积极的元设备创新,并为下一代交互式显示器、信息存储和加密以及可穿戴光学设备的潜在应用提供建议。内容一:TFM 的工作原理和设计程序。(a) TFM 工作原理概念图。一个具有定制相位分布 Φflat 的平面元面(左)与两个具有传播相位分布 Φtopo1 和 Φtopo2 的确定地形面(中)相结合,最终产生元光学的总相位分布 ΦMO (右),即 ΦMO = Φflat + Φtopo。(b) 设计元原子的透视图(左)和俯视图(右),其几何参数为 p = 400 nm,l = 230 nm,w = 130 nm,hSi = 380 nm,hCr = 15 nm。(c) 模拟中元原子的归一化交叉极化转换效率(黑色曲线)和 Pancharatnam-Berry (PB) 相位延迟(蓝色曲线)与 θ 的函数关系。内容二:手势交互式动态全息切换。(a) TFM 概念示意图。检索到的多通道全息图像可通过手势触发的地形变换进行主动切换。(b-d) 手势交互式地形变换调整的实际照片,以提供目标曲率 κ = 0 mm-1 (b)、1/12 mm-1 (c) 和 1/6 mm-1 (d)。将粘附在塑料片上的元表面样本贴在不同手势的手部模型上,以提取相应的全息图像。(e-g)手部模型(b-d)的不同手势设置分别对应的全息图像。结论和创新通过探索柔性元表面的调谐能力,为拓扑柔性元表面提出并演示了一种新的手势交互式动态调谐机制。作为概念验证,编码在单个元面上的三个全息图像随着交互式手势的变化而主动切换。此外,通过控制柔性元表面样本的形貌变换,可动态加密和显示多达 16 幅独立编码的全息图像,超越了传统的全息图像加密和显示技术。启发学习了解物理调控全息成像的方式,文中定义的形貌位相和几何位相的结合使得图像发生改变,可以结合到工作之中,探究几何相位,传播相位和共振相位的叠加机理。



文献来源:ACS Nano 2025, 19, 1286−1294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4c13569 作者:Zejing Wang,# Zhe Li,# Chengwei Wan,# Shuai Wan, Chenjie Dai, Guoxing Zheng, and Zhongyang Li 发表日期: 2025



报告人:刘高敬

文献标题: Hybrid Anapole Induced Chirality in Metasurfaces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手性,在现代科学技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了一种不对称的H形超表面来诱导混合无偶极辐射(Hybrid Anapole,HA)的光学活性。创新点一该超表面能够在破坏对称性时,同时激发一阶和伪高阶HA,这在光谱范围内产生高反射率和显著降低的反射率,表现出卓越的手性光学活性。创新点二基于HA的超表面展现了强大的偏振控制能力,通过斯托克斯参数分析,揭示了高双折射率和对入射偏振角度的明显依赖性。文章总结文章提供了对HA超表面的深入理解,展示了其在手性光学活性和偏振控制方面的潜力,为手性纳米光子学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启发在于与主要由对称性驱动的BIC不同,HA是由复杂的多极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它们产生了独特的非辐射态。HA与微纳结构的结合为纳米光子学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包括在手性传感、偏振转换和非线性光学方面的应用。



文献来源:Advanced Materials,2024,36(46):2410568.https://doi.or/10.1002/adma.202410568 作者:Amir Hassanfiroozi, Yen Cheng Lu, and Pin Chieh Wu* 发表日期: 2024



报告人:高恩博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