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2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Electromagnetic Chirality, Part 1: The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本文探讨了手性(镜面不对称性)与电磁响应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极化旋转和磁电耦合的特性。镜面不对称性是手性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意味着偏振旋转和磁电耦合,但两者并不相互依赖。研究基于线性时不变(LTI)介质的全局假设,采用谐波时间依赖性和相量表示法,简化了电磁响应的计算。 通过分析平面Ω粒子和扭曲Ω或螺旋粒子,研究发现: 1. **平面Ω粒子**:尽管存在磁电耦合(赝手性),但由于其镜像对称性,不涉及偏振旋转,因此是非手性的。 2. **扭曲Ω或螺旋粒子**:由于结构扭曲和体积配置,具有镜面不对称性,必然导致磁电耦合和偏振旋转,表现为手性。这种粒子在空间复制后可退化为各向同性,表现出纯对角极化率响应。 研究还表明,手性材料或超材料由空间三个方向的手性粒子构成,诱导与磁电耦合相关的极化旋转。手性粒子的体积和结构扭曲是实现手性的充要条件。此外,磁电粒子的电-磁和磁-电响应始终相反。 本文揭示了手性、镜面不对称性、极化旋转和磁电耦合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手性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献来源:C. Caloz and A. Sihvola, "Electromagnetic Chirality, Part 1: The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Electromagnetic Perspectives]," in 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 vol. 62, no. 1, pp. 58-71, Feb. 2020



报告人:王艺


基于范德瓦尔斯超表面的自混合连续谱束缚态中的本征强光-物质耦合


光子束缚态在连续谱中(BICs)因其在强光-物质耦合中的优异性能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的BICs实现方式大多依赖于传统的全介质超表面,与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Cs)结合时存在应变、模式重叠和材料集成等问题。此外,现有方法通常需要将TMDC单层放置在全介质超表面上,增加了系统复杂性。因此,开发一种能够直接将光子腔和激子材料集成在同一纳米结构中的BIC平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包括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基于纳米结构块体二硫化钨(WS₂)的自混合BIC超表面,实现了与激子共振的强耦合。通过精确控制超表面单元的不对称性,研究者们能够调节BIC共振的光谱位置,使其与WS₂的激子共振重叠,从而实现显著的光-物质相互作用增强。实验中,研究者们观察到了明显的反交叉行为,表明系统进入了强耦合区域,Rabi分裂达到116 meV。此外,研究还展示了通过调节BIC的辐射Q因子来直接控制耦合强度的能力。创新点一是实现了基于自混合WS₂超表面的强光-物质耦合,无需额外的全介质材料,简化了系统结构;二是通过改变超表面单元的不对称性参数,实现了对BIC共振的精确调控,从而能够调节光-物质耦合强度。且通过研究发现耦合强度与材料的内在损耗无关,而是通过调节辐射Q因子直接控制,为设计高效极化子器件提供了新途径。文章结论为该研究为设计高性能光-物质耦合平台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自混合BIC超表面,可以实现对光-物质耦合强度的精确调控,这对于开发下一代高效、可调谐的极化子器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这种设计方法还可以推广到其他二维材料和激子材料,为实现新型光子器件和量子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启发在于结构的难点二维材料的结构制作这是我们不具备的,但创意是值得肯定的。

文献来源: Nature Materials 22, 970–976 (2023). DOI: 10.1038/s41563-023-01580-7 作者:Thomas Weber, Lucca Kühner, Luca Sortino, Amine Ben Mhenni, Nathan P. Wilson, Julius Kühne, Jonathan J. Finley, Stefan A. Maier, Andreas Tittl



报告人:付子怡

光子手性平频带的观测


手性(chirality)源于对称性的破缺,是许多科学和技术领域的重要属性。光学手性与光子的自旋角动量相关,通常通过圆二色性(CD)来量化,即对右旋圆偏振(RCP)和左旋圆偏振(LCP)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选择性。然而,现有的超表面通常只能在特定入射角下优化手性响应,且尚未有实验展示具有手性响应的平带结构。内容一:从一维高对比度光栅结构出发,将其分割成两个具有尺寸不对称的周期性超原子。通过部分蚀刻引入轴向不对称性,并通过在平面内引入不对称的“反 S 形”超原子来实现平面内不对称性(上左图),从而实现非零的光学手性密度(OCD)。内容二:通过能量-动量光谱学测量了超表面在不同填充因(上右图)子和手性因子下的光子带结构(下图)。结果显示,随着填充因子的增加,带结构从抛物线形演变为平带和多谷结构。对于具有手性因子的超表面,其在较宽的入射角范围内表现出显著的手性。创新点:1.手性平带的实验实现:首次实验展示了具有手性响应的平带超表面。 2.宽入射角范围的手性响应:通过优化超表面结构,实现了在较宽入射角范围内(约 ±5°)的强手性响应。结论:本研究成功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具有手性平带的超表面,该超表面在较宽的入射角范围内表现出强手性(CD > 0.6)。通过控制超表面的几何参数(如不对称因子、填充因子、部分蚀刻深度等),实现了对手性、品质因数(Q 因子)和共振频率的调控。从中启发手性平带的形成过程。



文献来源Minho Choi,Andrea Al`u,Arka Majumdar



报告人:胡楠楠

Ultrathin Nonlinear Metasurface for Optical Image Encoding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光子元表面的光学信息加密技术,利用具有3倍旋转对称性的元原子在基波照明下隐藏图像,并通过二次谐波生成(SHG)波实现图像解码。元原子以500 nm周期排列,旋转角度θ从0°到60°变化,控制SHG波的干涉效应,实现图像隐藏与重建。实验表明,在基波波长下无法观测到隐藏图像,而在SHG波长下可清晰读取“META”字符。该技术通过空间变异光学干涉实现多级图像加密和防伪,为无背景图像重建提供了新方法。研究揭示了手性结构、自旋角动量与倍频光之间的关系,为非线性光学加密和图像处理领域提供了创新思路。



文献来源: Nano Lett. 2017, 17, 3171−3175 https://pubs.acs.org/sharingguidelines 作者:Felicitas Walter,Guixin Li,,Cedrik Meier, Shuang Zhang,and Thomas Zentgraf



报告人:刘高敬

Chiral Dichroism in Resonant Metasurfaces with Monoclinic Lattices


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化手性超表面设计的新方法,通过打破晶格对称性和利用衬底,即使超表面由完全非手性的单元组成,也能实现线性和非线性的手性光学响应。传统手性超表面设计依赖复杂的超原子形状,增加了制造难度,而本文的创新在于通过单斜晶格设计实现了手性响应,显著简化了制造过程。 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 1. **线性圆二色性**:在共振波长(λres1 = 1555 nm 和 λres2 = 1633 nm)处,超表面表现出显著的手性响应,理论与实验结果一致。 2. **非线性圆二色性**:通过测量三次谐波(THG)信号,发现非线性圆二色性(CD(3ω))在不同激发波长下变化显著,非线性CD值在-0.64到0.32之间,表明超表面在非线性光学过程中也具有强烈的手性选择性。 创新点包括: 1. 提出通过单斜晶格设计实现手性响应,无需改变超原子结构。 2. 引入模式手性参数(CDmode,n),通过耦合模式理论量化本征模式对手性光学性质的贡献,预测圆二色性(CD)的值。 实验验证了超表面在共振波长处的线性和非线性手性响应,为手性超表面的简化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的方法为生物传感、光化学和量子光学等领域的手性光学器件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文献来源: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24,133(21):216901.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33.216901 作者:Ivan Toftul ,1,* Pavel Tonkaev ,1 Kirill Koshelev ,1 Fangxing Lai ,2 Qinghai Song ,2 Maxim Gorkunov ,3,4 and Yuri Kivshar 1,†



报告人:高恩博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