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5年2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A microgripper based on electrothermal Al–SiO2 bimorphs


为安全搬运微型材料和微小物体,本研究开发了一种以Al-SiO₂双晶片为主要结构元件的电热驱动微夹钳,其利用工艺诱导的残余应力自然闭合,并通过Al与SiO₂的热膨胀失配实现温度控制的开关转换。该微夹钳在5V电压下弯曲超过100°,响应时间仅10ms,可夹持直径400μm、质量0.1mg的微珠,并在振动和冲击测试中分别承受35g和1600g的加速度。与光驱动、静电驱动和电磁驱动相比,电热驱动微夹钳具有结构简单、驱动电压低、变形显著等优势。其制作采用独特微加工工艺,包括4个光刻步骤,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反应离子刻蚀等技术完成。微夹钳通过电阻温度系数监测工作温度,并观察到半包裹和全包裹两种模式。此外,瞬时冲击可能导致微珠与作动器强烈碰撞,打破约束并引发不可逆变形。



文献来源:Microsyst Nanoeng 10, 195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378-024-00821-2,作者:Hengzhang Yang, Yao Lu, Yingtao Ding, Ziyue Zhang, Anrun Ren, Haopu Wang, Xiaoyi Wang, Jiafang Li, Shuailong Zhang & Huikai Xie



报告人:王艺


单层半导体中的非线性极化子与光学束缚态在连续谱中的耦合


光学束缚态在连续谱中(BICs)因其极窄光谱共振和对称性保护特性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增强非线性光学效应方面具有潜力。为突破BICs相互作用强度的限制,研究者将BICs与激子极化子耦合,结合了光子的相干性和激子的强相互作用。研究制备了一维光子晶体(PCS)样品,覆盖单层二硒化钼(MoSe₂)和多层六方氮化硼(hBN),通过角分辨反射光谱和光致发光(PL)测量,观察到BICs与MoSe₂激子的强耦合,极化子表现出显著非线性效应,如大蓝移和泵浦依赖性。通过动量平均效应,极化子线宽降至3 meV,Q因子高达900。创新点在于首次实现单层MoSe₂激子与BICs耦合,形成非线性极化子,并在Γ点附近表现出“暗态”特性,延长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间;同时通过动量平均效应显著降低线宽,Q因子对动量具有强依赖性,可通过角度或温度调节。该研究为新型光子器件和量子光学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不仅增强了非线性光学效应,还实现了对极化子特性的精确控制,启发小拉比劈裂也可实现激射。

文献来源: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10.1038/s41377-020-0286-z,作者:Vasily Kravtsov 等.



报告人:付子怡

有准bic超表面的非手性纳米粒子捕获和手性纳米粒子分离


近年来,光学捕获技术因能同时捕获微纳粒子并测量力与位置,广泛应用于生物和医学领域,但光的衍射极限限制了其在亚波长体积下的低功率捕获。本文设计了一种对称四聚体结构的超表面,在间隙尖端产生高强度电场,为光-粒子相互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通过反射光谱模拟展示了BICs的激发,对称四聚体超表面在x偏振光下表现出高电磁场增强和高Q因子双共振,成为捕获非手性纳米颗粒的理想光镊平台。通过打破镜面对称性,非对称四聚体超表面在左旋圆极化(LCP)激励下支持多Fano共振,实现了手性纳米粒子的识别与分离。创新点包括利用对称四聚体超表面控制多个粒子实现并行检测,以及非对称超表面通过手性光学力操纵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该研究为光镊技术提供了新方法,并深化了对TD模式手性和非手性结构的理解。



文献来源: Optics Express https://doi.org/10.1364/OE.497432 作者:NA LIU, SHUTAO WANG,JIANGTAO LV, AND JINQING ZHANG



报告人:胡楠楠

Strategical Deep Learning for Photonic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


共振在现代光学和光子学中至关重要,但传统数值模拟计算时间长、资源消耗大,而现有端到端深度学习方法难以准确预测高Q因子共振。本文提出了一种共振信息深度学习(RIDL)策略,通过将共振方程先验知识引入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对超高Q因子共振光学响应的快速、高精度预测。RIDL策略利用较小训练数据集即可高精度预测反射光谱和光子带结构,并开发了反向设计算法,成功设计了具有无限Q因子的连续体束缚态(BIC)。实验表明,预测与实测角度分辨带结构差异极小。RIDL策略通过分解背景峰和法诺峰,利用并行子深度学习回归网络预测法诺参数,并结合电场强度映射和几何参数分类,显著提高了预测效率。该策略仅需典型数据量的≈10%即可保证高精度,且适用于高斯共振和洛伦兹共振等其他物理现象。研究为深度学习在光学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并深化了对BIC设计机理的理解。



文献来源: Laser Photonics Rev. 2022, 16, 2100658 https://doi.org/10.1002/lpor.202100658 作者:Xuezhi Ma, Yuan Ma, Preston Cunha, Qiushi Liu, Kaushik Kudtarkar, Da Xu, Jiafei Wang, Yixin Chen



报告人:刘高敬

Quasi-BIC Enhanced Broadband Terahertz Generation in All-Dielectric Metasurface


太赫兹波科学技术在通信、传感、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等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全介质超表面的宽带太赫兹发射器的设计与实验验证。创新点一该超表面利用准连续域束缚态(BIC)增强太赫兹辐射,在0.7 THz处实现了高达17倍的太赫兹电场的增强。创新点二该超表面实现了宽带太赫兹发射,覆盖了0.1–4.5 THz的频率范围,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小的尺寸。创新点三文章采用由铌酸锂(Lithium Niobat,LN)和二氧化硅(SiO2)组成的支持BIC的超表面结构。通过打破SiO2的对称性,实现BIC到准BIC的转变。这种设计避免了复杂的LN蚀刻过程,并显著增强了泵浦场在LN薄膜内的局域性。文章总结文章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支持准BIC的全介电超表面,以增强LN薄膜的宽带太赫兹产生,太赫兹振幅的强度提高了17倍。这项研究为高效、宽带太赫兹发射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展示了全介质超表面在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潜力。启发在于利用准BIC模式可以用来增强太赫兹发射,采用复合结构能够避免铌酸锂的刻蚀问题,为后续的实验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文献来源: Adv. Optical Mater. 2022, 10, 2200193. https://doi.org/10.1002/adom.202200193 作者:Leyong Hu, Bo Wang, Yang Guo, Shuo Du, Jianing Chen, Junjie Li, Changzhi Gu, Li Wang



报告人:高恩博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