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4年12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Interacting polariton fluids in a monolayer of tungsten disulfide


微腔激子-极化子是一种混合的光物质准粒子,当半导体激子和腔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它们各自的衰变速率快时形成。极化激元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是其杂化性质的直接结果,它已经证明了具有巨大技术兴趣的非线性效应,如超高效四波混频、光学双稳性和激子极化子激光。然而,实际应用受到常用无机材料所需的低温和在室温激子系统中观察到的弱非线性的阻碍。原子薄的过渡金属二卤族化合物(TMDs)是克服这些限制的一个有趣的平台。在单分子层中,增加的载流子约束和减少的介电屏蔽导致室温稳定激子的产生,由于库仑相互作用增强,预计激子会表现出很强的非线性。此外,TMD使其光学特性具有前所未有的静电可调性,利用更高的里德堡激子态,并获得谷自由度。布洛赫表面波是在单层TMD中操纵激子极化子流体的理想平台,它将电场限制在介电镜表面附近的小体积内。该工作创新点一是通过将单层二硫钨(WS2)的A激子与在布拉格反射镜的空气-介质界面上传播的布洛赫表面波(BSW)强耦合来克服这些限制。强耦合将低激子极化子模式从激子吸收区转移到光谱的透明区。由此产生的低损耗使极化激元能够在整个单层范围内传播。创新点二是演示了如何将LP模式的光学控制用作非线性极化激元源,通过泵送类似于在连续波泵送下导致双稳的配置



文献来源: Nature Nanotech 13, 906–909 (2018). 作者:Fábio Barachati, Antonio Fieramosca, Soroush Hafezian, Jie Gu, Biswanath Chakraborty, Dario Ballarini, Ludvik Martinu, Vinod Menon, Daniele Sanvitto & Stéphane Kéna-Cohen



报告人:罗猜


在电开关和传感的连续体中,环形偶极子赋予的束缚态具有近单位圆二色性


介电超表面被提出来实现强手性,例如,通过对称扰动从转换为有限q因子的棒状超表面。这些超表面中的手性准bic主要由电偶极子(EDs)、磁偶极子(MDs)、电四极子(EQs)或磁四极子(MQs)驱动,导致相对较低的q因子。然后创建了新的方法,通过双结构或倾斜扰动超表面的出现来改善q因子。然而,对手性bic,特别是由TDs授权的超手性准bic的主动调制仍未得到探索。我们首先提出了一种td供电的超手性准双集成电路超表面,具有接近统一的CD和超高q因子,用于优良的电开关和芯片传感。通过TD驱动的超手性准BIC支持的强大手性光物质相互作用。内容1:分析十字两侧相对位移变化,得知左右圆偏振光入射在相对位移为25,-25nm时,选择圆偏振光进行共振和阻挡。内容2:分析多级散射过程,RCP入射,主要是TD主导,说明此时的准BIC由TD控制。LCP入射,是EQ为主导。创新点:设计镂空不对称十字结构,对RCP和LCP入射的多级分解,得出准BIC和高CD主要是由TD模式主导。通过本文结论提出了一种具有超手性CD的全介质超表面,由TD主导的准bic实现。通过对称性破缺,同时获得了一个接近统一的CD和一个超高的q因子。 总结:由不同的手性结构,空心和立体结构,组成由低折射率衬底和高折射率结构进行组合,对不同圆偏振光进行选择性的共振和阻挡,达到红外波段的波长处

<

文献来源: Optics Letters https://doi.org/10.1364/OL.509246 作者:Yang Cheng,Junjie Li, Dongwen Zeng, Wei Liu, Zhengqi Liu, AND Guiqiang Liu



报告人:胡楠楠

基于范德华超晶格的室温极化激元自旋开关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单层具有大的激子结合能和稳健的谷自由度,这使其成为开发能够在室温下运行的自旋电子器件的可行平台。开发此类基于单层TMD的自旋电子器件需要强烈的自旋相关相互作用和有效的自旋传输。激子-极化激元是激子和光子强耦合产生的光物质混合态,能够实现高速面内传播和强烈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这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可能。研究内容包括通过将WS超晶格并入平面微腔中,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全光学极化激元自旋开关的运行,演示了自旋非对称的极化激元非线性相互作用,利用这些自旋相关相互作用在环境条件下实现了不同的自旋开关几何形状。创新点一是首次在室温下实现了基于范德华超晶格的极化激元自旋开关。;二是自旋非对称的极化激元非线性相互作用,提出的自旋开关具有固有的亚皮秒开关时间和较小的占用空间,这是实现自旋开关的关键。文章结论为基于范德华超晶格的室温极化激元自旋开关是可行的。提出的自旋开关不仅具有高速、小尺寸的优点,而且为实现基于自旋的电子器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启发在于应用指向更明确充分利用的利用到了二维材料的自旋特性。结构设计比较有新意,但难度较大。也思考了一下直接将SiO2长上去作为保护层的工艺难度。



文献来源: Nat Commun 15, 7601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1612-2 作者:Jiaxin Zhao1,8, Antonio Fieramosca Daniele Sanvitto2, Qihua Xiong, RuiqiBao, KevinDini1,RuiSu&TimothyC.H.Liew1



报告人:付子怡

Resonant enhancement of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in etchless thin film lithium niobate heteronanostructure


铌酸锂因其宽广的透光窗口(从紫外到中红外波段)和较大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率而在非线性频率转换中受到广泛关注。一种名为“绝缘体上的锂铌酸”(LNOI)的新平台,具有高折射率对比,已成功用于微纳米尺度器件的制造。然而,其纳米结构通常难以刻蚀,无法形成陡峭的侧壁、大的刻蚀深度,导致二次谐波产生时共振Q因子较低,并且纳米结构存在较大的损耗。连续谱中的束缚态(BIC)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将BIC转化为准BIC并通过精密的几何设计实现较大的可调性,从而获得尖锐的电磁共振。BIC的有效模体积比其他光子结构(如光子晶体缺陷腔和耳语廊模式微腔)大,但其无法通过外部源直接获得。因此,迫切需要触发BIC到可访问共振的过渡,即准BIC,具有较大但有限的Q因子,这对于制造能够利用BIC模式功能的实际器件至关重要。对于这些使用易于刻蚀材料(如Si和Si3N4)制备的纳米结构,可以通过直接制造对称破缺的纳米结构实现BIC过渡到高Q共振。然而,通过引入样品制造中的缺陷和改变激发角度,可以将由对称纳米结构支持的BIC转变为高Q共振,这两种方法对于难以刻蚀的材料(如LNOI)来说是可行的实际途径。本文通过应用连续域束缚态的概念,对高Q共振的无刻蚀薄膜铌酸锂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在薄膜上方有SiO2纳米结构,用于实现高效的二次谐波产生。在制造的纳米结构器件中,通过测量角分辨透射,确认了作为准BIC模式的高Q共振,它是从BIC模式转变而来,Q因子为980的共振导致二次谐波产生的增强。创新点一是为了在非线性纳米光子学中实现器件的微型化和紧凑化,结合异质结构利用BIC机制,成为开发高Q共振的无刻蚀LNOI平台必要的替代方法。文章结论为LNOI薄膜中的局部化和强增强的电磁场可以实现二次谐波生成(SHG)强度超过1500倍的增强,尽管泵浦略微偏离了中心共振,但当基础泵浦峰值强度为44.65 MW/cm²时,可以实现6.87×10⁻⁷的绝对转换效率,从而贡献出1.54×10⁻⁵ cm²/GW的归一化转换效率,展示了高Q因子的无刻蚀LNOI异质纳米结构的实验潜力。启发在于对于较难刻蚀的材料而言,可将无刻蚀LNOI异质结构方案应用于非线性转换、太赫兹生成、量子纠缠和量子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



文献来源: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2022, 65(10): 104211. DOI: 10.1007/s11433-022-1937-8 作者:Zhijin Huang, Kaiwen Luo, Ziwei Feng, Zhanyuan Zhang, Yang Li, Wentao Qiu, Heyuan Guan, Yi Xu, Xiangping Li & Huihui Lu



报告人:常文瑶

通过光强梯度自旋轨道角动量转换


光场除线性动量外还携带角动量(AM),包括与偏振态相关的自旋角动量(SAM)和由螺旋相引起的轨道角动量(OAM),二者可能不独立,高聚焦下会发生自旋 - 轨道转换(STOC)。 线性变化的径向相位能使各向同性微粒子在无本征OAM的光镊中产生反直觉轨道运动。SAM使微粒绕自身轴旋转,OAM使微粒绕光束轴轨道运动,极端情况下二者不可分。对于携带螺旋相位的圆偏振光场,AM密度由相关式子给出,包含本征OAM贡献和SAM与径向强度梯度(RIG)组合等部分。 理论分析表明,介电微粒只能被困在RIG为零的最强强度环“势阱”中,RIG引起的局部AM密度需通过探测该环中微粒来检测,关键是实现最强环非对称强度分布。径向相位分两类,本征OAM需特定条件。利用空间光调制器构造线性变化径向相位,会使焦场移动,在不同平面上最强环径向强度分布不同。 在只有SAM无本征OAM时微粒会沿环轨道运动,光场为线偏振时微粒无轨道运动,所以对于非零局部AM,SAM和线性变化径向相位缺一不可,其物理基础是圆偏振光中的能量循环。在不同平面上,因RIG对称性不同,微粒表现出不同运动状态。 实验选择胶体微球作探测微粒,通过光镊系统观察到微粒轨道运动受SAM手性影响,可改变径向折射率控制捕获微粒数,微粒轨道运动由局部AM通过RIG向微粒转移引起,且可通过径向相位控制。结果显示,无OAM时局部AM密度与SAM在量级和符号上不同,自旋轨道耦合源于纵向分量螺旋相位前。



文献来源:Optica DOI: https://doi.org/10.1364/OPTICA.435475 作者:Shuang-Yin Huang, Guan-Lin Zhang, Qiang Wang, Min Wang, Chenghou Tu, Yongnan Li, and Hui-Tian Wang



报告人:王艺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