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人员构成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实验设备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首页>> news>> 2024年10月组内文献阅读汇报



**文献标题*:2D/3D Hybrid of MoS2/GaN for a High-Performance Broadband Photodetector


1. 研究背景: III-氮化物化合物半导体具有高电子迁移率、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是半导体功率器件、射频和模拟电路的有前途的材料。氮化镓 (GaN) 是一种直接宽带隙半导体 (带隙 3.4 eV),已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LED)和光电探测器等光电应用中得到探索。然而,GaN 中的宽带隙限制了其仅适用于紫外线(UV)光谱。 为了SiC PD能够实现更高效、更多样化的信息传输,充分利用热释电效应,优化PDs 的响应速度和信号强度 。

2. 研究内容: 展示了一种使用 2D/3D 异质结构的平面内双端宽带光检测装置,该装置结合了机械剥离的分层MoS2在外延GaN 薄膜上。制造的光电探测器在电磁波谱的宽范围(280–850 nm) 上进行了测试,并采用MoS2/GaN 混合光电探测器与裸 GaN 光电探测器进行了比较,显示出关键性能指标的数量级增强。此外,MoS2/GaN 杂化使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 计算进行建模,以了解异质界面处的能带结构,并提出了一种传输机制来解释光生载流子的界面行为和传输

3. 创新点: 创新点一在于关键性能指标如探测率、响应时间的大幅优化。 创新点二在于使用(DFT)计算进行建模,了解了异质界面处的能带结构,并对光生载流子的界面行为和传输作出了解释。

4. 总结和收获 GaN的2D/3D异质结构与可见有源 MoS2相结合实现从 UV 到 NIR 光谱区域的宽带光响应性,与裸GaN光电探测器相比,制造的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和EQE 提高了 ∼5 倍。在1 mW/cm2下计算的 365 nm 激发、 1 V 偏置条件下,最高响应度和 EQE 为 1.8 × 104A/W和 6.19 × 106%。峰值探测率为 7.46 × 1012Jones,为异质结集成方法提供了借鉴。



**文献来源**:ACS Appl. Electron. Mater. 2021, 3, 2407−2414(https://doi.org/10.1021/acsaelm.1c00299)。 **作者**:Shubhendra Kumar Jain, Mei Xian Low, Patrick D. Taylor, Sherif Abdulkader Tawfik, Michelle J.S. Spencer, Sruthi Kuriakose, Aram Arash, Chenglong Xu, Sharath Sriram, Govind Gupta,* Madhu Bhaskaran, and Sumeet Walia 。



报告人:曹世伟


**文献标题**:Interaction of plasmonic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


#### 1. 研究背景: 由于结构吸收、尺寸有限和制造误差等原因,具有无限Q因子的bic将转变为具有较大Q因子的准bic。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支持bic的结构及其应用已经在许多领域进行了探索。但它们大多工作在长波波段,在这些波段,金属的欧姆损耗足够小。在可见状态下工作的系统仍然有限。特别是金属-绝缘子-金属(MIM)结构的实验研究尚未见报道,这是最常用的等离子体近场约束。此外,Bic的相互作用也没有研究。

- **研究动机**: 本文设计并制作了一个MIM元表面,实现了一维等离子体bic。该结构具有两种纯等离子体模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模式和晶格表面等离子体极化子(LSPP)。

#### 2. 研究内容 - **1**: 对不同入射角下的近场分布及多极展开,观测Ez和Ex方向的电场分布,分析主要的模式存在是EDz和ETDy。 - **2**: 通过对光栅间距不同进行研究,得到在间距从400-700nm变化时,其中角分辨谱中的BIC模式有所不同是由SPP和SPR进行耦合而变化。也得到在SPR模式下的Q因子较SPP较高。

#### 3. 创新点: - **一**: 利用MIM结构发现BIC存在。 - **二**: 改变间距宽度,随着间距增大,MIM结构中的BIC逐渐变为FW BIC 在最后同时出现。

#### 4. 总结和收获 - **文章结论**: 在模拟和实验中观察到光正常入射时对称保护的BIC结构。通过调整LSPR和LSPP模式,对称保护BIC的分裂是通过远场激发实现的,通常BIC不与远场相互作用。在动量空间中还观察到超辐射模式和FW BIC模式。模拟得到的最佳Q因子在106以上,实验测得的Q因子在66以上。 - **启发和收获**: 学习金属光栅结构出现等离子超表面来实现BIC。并且在模拟和仿真中发现对称保护BIC和FW BIC形成机制。



**文献来源**:2327-9125/23/050724-08 Journal © 2023 Chinese Laser Press **作者**:FENGZHAO CAO, MIMI ZHOU,CHANG-WEI CHENG,HAOJIE LI,QIANWEN JIA, ANWEN JIANG, BOKUN LYU,DAHE LIU,DEZHUAN HAN,SHANGJR GWO,AND JINWEI SHI.



报告人:胡楠楠

**文献标题**:Generation of helical topological exciton-polaritons


#### 1. 研究背景: 激子极化激元(exciton-polaritons,EPs)是连接光子与电子系统的桥梁,起源于激子和光子的强耦合。拓扑光子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利用拓扑学原理来设计光子器件,以实现独特的光传输特性。

- **研究动机**: 生成螺旋态拓扑激子极化激元,并探索其物理特性和潜在应用。

#### 2. 研究内容: -1.构建了一个包含激子和光子耦合的理论模型,并考虑了赝时间反演对称性保护。 - 2. 通过实验手段,作者观察了不同极化光激发下的反射谱,并拟合得到了拉比劈裂值。 - 3. 研究了边界态的传播特性,并观察了加入二维材料后的影响。

#### 3. 创新点 - **创新点一**: 该工作首次实现了无需外加磁场的螺旋态拓扑激子极化激元的生成。 - **创新点二**: 通过实验手段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并观察到了独特的物理现象。

#### 4. 总结和收获 - **文章结论**: 这篇文章理论工作很扎实,整个体系形成强耦合,且边界态的传播特性与单纯的光子晶体相似,但实际上是极化子的传播,这也是强耦合激子系统体边对应的必然结果。总体来说,报道了一种新的螺旋态拓扑激子极化激元的生成方法,并深入研究了其物理特性和潜在应用。该工作为拓扑光子学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 **启发和收获**: 了解了二维材料激子带的形貌和实际测量的实验结果。 了解了二维材料激子与拓扑边界态强耦合的实验现象



**文献来源**:Science370,600-604(2020). **作者**: Wenjing Liu, Zhurun Ji, Yuhui Wang, Gaurav Modi, Minsoo Hwang, Biyuan Zheng, Volker J. Sorger, Anlian Pan, and Ritesh Agarwal.



报告人:付子怡

**文献标题**: Revealing Mie Resonances with Enhanced and Suppressed Second‐Order Nonlinear Optical Responses in a Hexagonal‐Prism‐Like MoS2 Nanoparticle


#### 1. 研究背景: 光学二次谐波产生是一类重要的非线性光学现象,是获得极端波长相干光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在显微成像、短波激光、微纳结构表面探测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根据偶极子近似理论,光学二次谐波只能在非中心对称材料中产生,在中心对称材料中二次谐波的产生是禁戒的。近年来,过渡金属硫化物因为其独特的光电性质和潜在应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 **研究动机**: 目前二次谐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层材料,因为体材料一般是不能产生二次谐波的。因此,如果能够在该类型材料的纳米结构中实现高效的二次谐波产生,并进一步对不同类型的光学共振与二次谐波产生的联系进行深入分析,将对理解二次谐波产生的机理以及后续的应用研究提供重要帮助。

#### 2. 研究内容: -1. 该研究理论模拟与实验测量六棱柱状MoS2纳米颗粒在近红外波段(800nm-1000nm)的散射光谱,发现其主要支持电偶极、电四极两种光学共振。 - 2. 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获得的二次谐波空间分布图像,发现在电偶极处存在明显的二次谐波增强,而电四极则存在强烈的二次谐波抑制现象。 - 3. 在相同激发功率下,分别测量MoS2单层和六棱柱纳米颗粒的二次谐波强度随激发波长的变化关系,在实验上证实了二硫化钼纳米颗粒在电偶极处产生的二次谐波强度要比单层二硫化钼强一个数量级。

#### 3. 创新点: - **创新点一**: - 在于从电场分布角度出发,利用非对称光场激发的方式来实现二次谐波的产生,为后续多层材料以及中心对称材料产生二次谐波提供可实施策略。 - **创新点二**: 在于直接利用二维材料制备结构,避免出现与其他材料不兼容的问题,对后续集成的发展很有帮助。

#### 4. 总结和收获: - **文章结论**: 该研究制备了边长约为300 nm的六棱柱状MoS2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主要支持电偶极、电四极两种光学共振。通过利用飞秒激光脉冲激发二硫化钼纳米颗粒的电偶极、电四极共振,他们发现:在电偶极处存在明显的二次谐波增强,而电四极则存在强烈的二次谐波抑制现象。这一实验现象在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获得的二次谐波图像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他们在电四极处发现了形状类似“黑洞”的二次谐波发射图案。从电场模式对称性的角度,分析解释了二次谐波增强以及抑制的物理机制。最后,他们在实验上证实了二硫化钼纳米颗粒在电偶极处产生的二次谐波要比单层二硫化钼强大约一个数量级。该研究有效揭示了不同类型光学共振对中心对称纳米材料二次谐波产生的影响,有望为光学二次谐波的后续研究以及基于过渡金属硫化物的新型光子学器件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以及应用参考。 - **启发和收获**: 二次谐波的产生除了可以发生在非中心对称材料中,还可以通过构造对称性破缺的方式来打破偶极子近似、或者采用非对称结构设计、非对称光场激发等方式来实现二次谐波的产生。



**文献来源**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17.11 (2023): 2300346. **作者**: Panmai, Mingcheng, et al.



报告人:常文瑶


版权所有 ©  2019- 202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实验室 N10 课题组 电话:010 82648197